上海口岸延續新能源汽車出口火熱勢頭兩碼頭1月累計出口近11萬輛
2月15日,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通國際汽車碼頭(以下簡稱“海通碼頭”),540臺長城品牌新能源車在上海海關所屬外高橋港區海關監管保障下,搭載“都靈”號滾裝輪出運南非。新年伊始,上海口岸延續去年新能源汽車出口火熱勢頭,海通碼頭、南港碼頭兩大主要汽車出口碼頭1月累計汽車出口近11萬輛,取得新年“開門紅”。
基于自身較強國際競爭力和旺盛外
新能源汽車出口紅紅火火
在外港海通碼頭,2艘體型巨大的汽車滾裝輪正靠泊在碼頭上,一條長長的引橋將出口汽車待裝船區與滾裝輪靠泊點連起來。
“春節以來,出口就沒有停過,最忙的時候,連碼頭作業面上都停滿了準備出口的汽車。”外港海關查驗九科科長陳佳說,“從待裝船區到真正開上滾裝船,中間就這短短的100米,我們全力做好口岸通關服務,就是確保這最后的100米走的安全,走的順暢。”
經過近兩年大量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歷練,外港海關在監管服務中不斷打磨著更加便捷的通關手續。建立“出口汽車聯絡員”機制,摸清車企出口環節存在的問題,幫助企業紓困解難,落實“一企一方案”,對出口汽車提供預約式查驗、隨到隨驗,疊加“提前申報”“運抵驗放”“抵港直裝”等通關便利化措施,確保汽車出口零延時驗放。”
在海關的支持下,2022年海通碼頭共完成720艘次外貿滾裝船舶作業,汽車出口首破百萬輛,達101.5萬輛,同比增長16%。
浦江海關也介紹,2022年該關累計受理汽車出口報關單1.9萬份,涉及出口汽車78.3萬輛,其中各類新能源車23.3萬輛,同比增長12%。今年以來,已經有3.2萬輛新能源汽車從浦江海關申報出口。
新能源相關產業也是出口重頭戲
在奉賢綜保區內,國內領先的太陽能電池正在加緊生產;在臨港新片區南港碼頭,一片片長達50米的風力發電葉片和配套機組正整裝待發出口海外。
除了汽車整車,其他新能源相關產業也是出口的重頭戲。以新能源汽車的配套鋰電池為例,鑒于整車用動力電池屬于9類危險貨物,對其出口使用的危險貨物包裝進行性能檢驗就成為海關保障安全出口的重要環節。
位于上海寶山區的上海新通聯包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通聯”)在去年年底接到了首單為新能源車鋰電池生產配套出口木包裝箱業務。吳淞海關接到消息后,第一時間至企業取樣并安排實驗室檢驗,但在第一次檢驗中,木箱出現跌落實驗不合格情況。
新通聯寶山工廠總經理孔祥軍表示:“當時訂單時限已經迫在眉急,看到包裝檢驗不合格的消息,我們心都涼了半截。是吳淞海關迅速派員到企業,跟我們一起研究木箱設計圖紙,分析不合格原因,協助改進了產品設計。”
新改進的木箱下線后,吳淞海關又安排取樣和重新送檢,確保合格后出具了證書。目前,該企業每月生產用于鋰電池包裝的木箱逾一萬只。“海關不光嚴格監管,更主動服務。有了海關的支持,我們生產和出口都更有信心和底氣。”孔祥軍說。
海關“全鏈條”助力新能源產業出口
伴隨著出口量的快速增長,各種突發情況時有發生,上海海關各單位努力打通一條從出口申報到商品檢驗再到口岸放行的“全鏈條”綠色通道,為新能源出口營造更加安全便利的通關環境。
兔年新年剛過,德譽供應鏈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戶經理喬艷就焦急地聯系浦江海關,該公司原定出口海外的503臺奇瑞新能源汽車,由于目的地國商品檢驗標準變動等原因,最終只有120臺能夠趕上船期。“船明天就要開了,希望浦江海關能夠盡快為我們辦理短裝業務,讓能夠出口的盡快出運,同時也不影響后續車輛通關。”
針對這類特殊情況,浦江海關一方面依據“提前申報”的配套政策,主動篩查申報后超期未進港的單證情況,建立與車企“一對一”的聯絡溝通機制,幫助提高應對船期調整、推遲、變更等不可控原因導致的貨物無法進港出運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優化報關單修撤流程,進一步壓縮“受理—審批—修撤”各環節的銜接時間,指派專人對短裝貨物進行跟蹤處置,為企業后續出口提供便利。最終浦江海關當天就完成了報關單修撤手續,保障了這批汽車出口“先起跑”,國外“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