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億元新能源汽車補貼公示青年汽車獲補1.18億元旗下“水氫車”曾被質疑騙取補貼
10月11日,工信部官網發布《關于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情況的公示》,并附《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車輛信息表》,其中顯示,2017年企業申報補貼的236881輛新能源汽車中,207409輛通過審核,申報的244.14億元中,約有220.27億元通過審核。

青年汽車獲補1.18億元
從公示的獲補名單看,宇通客車獲得補助資金數額最多,為45.9億元。此外,比亞迪、中通客車獲得的新能源補貼金額也較多,分別為34.6億元和11.2億元。
獵豹汽車、長安汽車、海馬汽車等公司或子公司均出現在名單上,補貼金額從數千萬元至數十億元不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龐青年旗下的金華青年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亦在名單中。據《補助信息表》,金華青年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申報的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數為共計549輛,申請清算補助資金1.18億元,獲專家組核定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為549輛,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1.18億元。
資料顯示,金華青年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龐青年,旗下擁有“青年汽車”品牌,因“水氫車”事件龐青年被市場廣為人知,并被輿論質疑以“水氫車”為噱頭“騙取政府補貼”。

2019年5月,隨著《南陽日報》刊發《水氫發動機在南陽下線,市委書記點贊!》一文,“水氫車”事件引發全網關注,并被輿論質疑以“水氫車”為噱頭“騙取政府補貼”。
220億新能源汽車補助款被核定
新能源汽車補貼名單中,既有傳統老牌車企,亦有新近入局者,還有部分車企近期陷入“破產”傳聞當中,且有車企雖申報推廣應用近982輛新能源汽車,以期獲得近4000萬補貼,但因多種原因無一車輛被核準,補助資金為“0元”。
其中,長安汽車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34994.44萬元,長安汽車全資子公司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375.44萬元,據此計算,長安汽車共核準應清算補助資金約3.54億元。
海馬汽車全資子公司海馬汽車有限公司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20055.32萬元,全資孫公司海馬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41.16萬元,據此計算,海馬汽車共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約2.10億元。
湖南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約13.63億元,四川野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3063.24萬元。
銀隆新能源全資子公司珠海廣通汽車有限公司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49595.22萬元,全資孫公司成都廣通汽車有限公司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3426萬元,據此計算,銀隆新能源共獲核定應清算補助資金約5.3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天眼查資料顯示,銀隆新能源于2009年12月注冊成立,董明珠持股17.46%,萬達集團持股3.73%。此外,獵豹汽車全資子公司安徽獵豹汽車有限公司,獲專家組核定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為192輛,應清算補助資金844.8萬元;
力帆汽車因“關鍵零部件發票信息與推薦目錄不一致”“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能量密度與推薦目錄不一致”等原因,申報的982輛車均未通過,未能獲得補貼。
而獵豹汽車、力帆汽車近期曾陷入“破產”傳聞。
新能源汽車趨勢如何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突破200萬輛,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市場,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達到125.6萬輛。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可以分為上游的動力電池制造企業、中游的整車廠和下游的充電樁產業以及汽車后市場。

不過,此次補貼是針對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的清算,目前我國對新能源汽車補助進行了調整,今年新能源汽車的地方補貼被取消了;國家補貼方面,插電式混動補貼1萬元,純電動車型中,續航里程250-400km的補貼1.8萬元,大于400km的補貼2.5萬元。總的來說補貼的獲取變得更加困難。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將會持續縮減,在不依賴補貼政策的情況下,弱小企業將被逐漸擠出新能源汽車行業,同時實力強勁的企業將不斷提高創新技術及核心競爭力,長期來看有利于推進新能源汽車行業向市場化發展。
另外,未來新能源汽車或將朝著以下幾大方向發展:
1、政策利好充電樁行業迎來投資熱潮
由于利好政策的推動,分布式民營充電站在全國迅速建立,而面對這個充電潛力巨大的市場,民營資本已經紛紛加入。
2、動力電池冷卻技術升級
未來,隨著電池能量密度的提高,動力電池PACK熱管理技術將會日漸突出,冷卻技術也將進一步升級。
3、新能源汽車將在電動基礎上,借力互聯網創新思維,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新能源汽車將會在中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與自動化駕駛與共享出行相疊加。并將引領未來的出行格局,對綠色環境和綠色交通產生深遠的影響
4、在硬件供應鏈方面具備獨特堡壘的整車企業將在競爭中獲利
在整車廠投資標的方面,在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還沒有那么開放化的現階段,安歇在傳感器、動力電池以及其他零部件等硬件具備獨特堡壘的整車企業將在競爭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