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國內產銷增速超50%,東北等地或成“禁區”?
在車市整體產銷量有所下滑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依舊保持高速增長。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
不過相比燃油車,新能源車依然劣勢明顯。現有的電池技術會因低溫氣候、性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其中包括充電時間、續航、動力輸出等。那么,當新能源遇上氣溫嚴寒的東北等地時,是否只能將其視作“禁地”呢?
圖片CNSPHOTO提供
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
28年來汽車產銷量雖然有高有低,但在2018年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不過,新能源汽車卻依舊保持強勁勢頭——國內產銷增速均超50%。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董大健此前表示,“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方面,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優化發展環境,貫徹落實《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油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研究制定2021年-2023年新能源汽車的積分比例,進一步完善充電、停車、通行等使用環節的鼓勵政策?!?/span>
從全國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最初是從公共交通開始,然后再擴展到個人消費。哈爾濱也不例外,2017年12月開始,每年新增或更新的機關、財政撥款事業單位、公共機構公務用車以及公交客車、環衛車輛等,其新能源汽車所占比例不得低于30%。
東北等地或成“禁區”?
里程焦慮,一直是新能源車,特別是電動車無法擺脫的頑疾。
與其他地區相比,哈爾濱的冬天顯得更長、更冷。據了解,哈爾濱從11月起,溫度就低于零下10度。冬天最冷的月份是每年的1月份,溫度在零下12度到零下22度之間。這也使得電動車在東北地區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
部分業內專家曾公開表示,目前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隨著技術提升在不斷增加,但是一到了東北續航里程就難以保證,基本上在零下20多度的氣溫下,續航里程就是“腰斬”。哪怕是價值百萬的進口特斯拉都是一樣,目前國外電池研發制造企業也沒有太好辦法應對嚴寒。
據悉,公交和郵政系統的新能源汽車,晚上在暖庫存放充電,這可以使他們在東北的寒夜保持足夠的抵抗力,解決低溫造成的部分問題。由此可見,如果將新能源汽車的一些配套設施做的更加完善,未來在“禁區”推廣開也并非難事。
(綜合自:北京時間、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