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與通用聯合開發純電動車這一次聯合又將引爆汽車圈?
全球車市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巨頭間的"聯姻"以我們預料之外的速度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近日,本田也宣布,將與通用集團共同開發兩款純電動車,新產品將基于通用新發布的柔性電動汽車平臺以及ultium電池組打造,并且還應用了兩家公司的相關電動車開發技術。另外,這兩款電動新車的外觀和內飾由本田負責,新車的調校也更加偏向本田的駕駛特性。據悉,它們將在通用汽車北美工廠生產,預計2024年開始銷售。
隨著汽車的發展,"由多變強"似乎正在成為行業的發展趨勢與生存之道,所以本田與通用宣布合作開發電動車的消息并不是令人意外的非常規舉措。
聯合開發不是必經之路但卻是捷徑
從理論上,眼下巨頭間的合作目的都是為了降低研發成本,技術共享,從而提高產品競爭力。那么本田與通用此次合作具體目的是什么呢?從公布的信息來看,雙方都有自身的需求。
對于本田來說,此舉將為旗下帶來兩款有競爭力的純電動車型。雖然近年來本田的發展勢頭頗為迅猛,但是大部分市場份額都在傳統的燃油領域,新能源車型必將成為本田新的增長點。
目前本田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力點在氫能源上,旗下的CLARITY已經在美國上市。這款氫能源汽車能在3分鐘內充滿氫氣,并且續航里程高達750km,按照本田的愿景這款車將是未來汽車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過,無論是配套設施的建設還是行業與消費者的接受程度,電動化才是汽車行業目前發展的主流,而在這方面本田必然要快速開展業務。
與豐田看重了比亞迪的"三電"技術有相似之處,本田看重通用的也是其最新研發的BEV3平臺以及Ultium專屬電池。
三電技術是電動車的核心競爭力,而在這其中電池技術是最重要也是成本最高的一部分。通用的Ultium電池其主要特點是電芯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均可排布,有利于優化電池能量儲存與整車布局,Ultium電池組可兼容50-200kWh的容量,以匹配不同車型。同時官方稱電池包擁有400V和200kW充電功率、800V和350kW充電功率兩種類型。所以本田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不同級別的車型,而不受到因為電池組而帶來的問題。
本田不需要自己從無到有開發電池與平臺,而通用則可以通過合作伙伴來降低研發成本。隨著新一輪電氣化的浪潮到來,模塊化以及平臺化效應對于企業發展愈發重要。通用早在2017年就公布了全新一代電動模組,而隨著BE3全球平臺的發布,通用電氣化戰略已經初露鋒芒。
前不久,通用也對外表示,未來5年將在電動化和自動駕駛領域投200億美元,面對巨額的研發投入,通過合作來攤薄成本是最為簡潔有效的。據估計,通用與本田的合作將為雙方節省數十億的研發開支。
愿景很美好 那實際情況如何呢?
其實早在2018年10月本田和通用就有合作背景,計劃開發一款針對全球市場的可量產的自動駕駛汽車。為此,本田向Cruise投資7.5億美元,并承諾未來12年向該項目投入約20億美元;2019年5月,通用與本田在電動車與智能電網協同方面宣布進一步深化合作。從合作的磨合程度來看,雙方還算默契,不然不會有后來的深化合作和現在的聯合開發。
前文提到二者都有電動化發展的需求,配合默契并方向一致,這樣的合作前景還是被看好的。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二者之間的合作主要基于技術層面的合作,并不涉及資本間的交融,這也就意味著雙方并不會因為品牌特性與發展方向發生分歧,只要各取所需罷了。
不過,二者間的合作也不是盡善盡美。雖然通用最新的BEV3平臺在規模以及技術含量上都是當下的第一梯隊,但其量產車型還未推出市場,對于其接受程度還有待觀察。另外,本田與通用合作開發的兩款電動車型將于4年后才推出,在發展如此迅速的新能源市場,其中存在不少變數。
隨著汽車市場的變革,巨頭之間或強強聯合,或抱團取暖逐漸成為行業的常態。本田與通用,從全球性競爭對手到合作伙伴,既向我們展示了"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也讓消費者對于這兩個巨頭擦出的火花充滿期待。
了解更多資訊請下載易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