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質量排名公布:用實力說話
29年前的一個盛夏,一位八旬老人正在寫一封信,他在信里提出這么一個建議:我國汽車工業應跳過汽油柴油的階段,直接進入減少環境污染的新能源階段。我們絕不可再等待,要立即制定蓄電池能源的汽車計劃,迎頭趕上。然后寫上落款:錢學森,1992年8月22日。

時過境遷,距離當年錢老寫這封信已經過去了29年,現在又是財政補貼、又是專用牌照,對于電動汽車的政策傾斜相當大,在這個早就被傳統汽油汽車耕耘了上百年的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可以說是趨勢,是未來。可見錢老的偉大和其前瞻性。

發展新能源汽車這么關鍵嗎?和能源安全有關嗎?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國能源現狀。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這句話大家肯定都聽過,因為石油的容積小、易運輸。提煉出的燃料能量密度高等等優點,可以說無論你是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都離不開石油。

除此之外,石油還是一個罕見的能夠吃干榨盡的工業原料。它不僅是動力的來源,還能制造口罩、化肥農藥、制藥、食品等等。

總的來說,全世界有90%的有機產品都源自于石油,做燃料,只是它最簡單的一項用處了。
因此,石油不僅是大國之間爭奪的核心,也是大國之間博弈的籌碼,早在十幾年前,各大媒體報紙都在說,地球上的石油儲量只夠全人類用50年了,直到今天,石油依舊還夠我們使用50年,這并不是我們用油少了,而是因為我們這些年發現的似乎比我們用掉的還要多。
而且隨著開采和勘探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的可用石油儲量很可能會長期處在夠人類使用50年的狀況。
那么具體到中國的情況呢?
目前我國石油的資源量大約為1085億噸,其中探明儲量大約398億噸。
我國18年全年的石油消費量大約為6.25億噸。
這樣看來我們國家的石油還挺充足的。
畢竟按照這個消費量和探明儲量來算,咱們至少還可以用60年,但是實際情況呢?
在估算一個國家石油資源豐富度時,還要考慮一個因素,就是石油的開采成本。
雖然我國目前探明儲量挺多的,但是由于我國非常規油氣資源例如致密油、頁巖油等占比過高,開采難度較大,在當前的開采技術下,成本很難控制。
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可開采的石油儲量僅僅只有36億噸。
就算把這些開采完,那我們國家也只能夠用5年。
而且近幾年,我國的石油開采量也在逐漸降低,但是石油消費量卻在逐年上升。
19年,我們一共進口了5億多噸原油,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70.8%,這也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
其中進口的石油中,又有七成都被用于提煉成汽油、柴油燒了,對外依存度這么高,那么我國家進口的石油安全嗎?
通常認為,當能源對外依存度超過50%,就不健康了。而如今的形勢對于中國更甚,2018年11月,隨著美國頁巖油革命的啟動。
美國的石油產量成功超過沙特阿拉伯與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并且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美國將于2024年石油出口量超越俄羅斯,接近沙特阿拉伯,成為能夠擁有國際油價左右權的國家。
石油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宗商品,它的價格波動對我國影響巨大,僅18年的石油進口金額就有1.58萬億人民幣,國際油價的增長不僅會提高交通運輸的成本,還會引起由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降低我們的消費水平。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測算,國際石油價格每上漲10美元一桶,亞洲的經濟增速都將下降0.8%。
除了石油價格的風險外,石油供應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當然我國深知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道理,所以咱們國家的石油來源也是很分散。
2018年我國原油供應國的前十位中,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都是美國的制裁對象,巴西又與美國關系密切,接近一半的石油來源都存在不穩定因素,還有,中國在17年以前就開始建設起了國家石油儲備項目,目前共建成9個儲備基地,總儲備容量達到了3773萬立方米,與此同時,中國戰略石油儲備三期工程正在規劃中,屆時,中國的儲備總規模將達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凈進口量,將國家的石油儲備能力提升到8500萬噸,相當于9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
這也是IEA(國際能源署)規定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力的“達標線”。雖然如此,對比其他國家來說還是比較少。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總量是我們的1.8倍,美國是我們的4倍。
所以我們國家這么努力地推廣新能源,和石油資源短缺多少還是有些關系的。
ok,有些好學又好問的同學發現了一個問題。
因為現在火力發電占比為70%。那么我們如果不用油,用電的話,那不就是要大量消耗煤炭資源了嗎?
目前來說,確實是這樣的。
但是根據數據顯示,我們現在并不缺煤。
僅2019年,中國的煤炭產量就達到了38.46億噸,占全球產量的47.3%,而且除了火力發電外,咱們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的占比也在逐年上升。
到2025年左右,我們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機占比將會達到50%以上。
除了中國,世界上很多國家也在主動放棄燃油汽車,或許在數十年后,汽車的燃油時代會終結。
而在傳統汽車基礎薄弱的我們,也很有可能在這一次變革的浪潮中實現彎道超車。
回過頭看,不得不再為錢學森先生的高瞻遠矚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