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科學島
想要理解電動汽車的動力優(yōu)勢,首先需要了解燃油動力汽車的內燃機到底如何運行。
燃油動力汽車裝備的發(fā)動機為內燃式熱機,其功能顧名思義,是將燃油與空氣混合之后進行燃燒,通過燃燒過程中的分子運動產(chǎn)生動能(熱能)推動機械結構的運轉。指推動活塞下鄉(xiāng)驅動連桿帶動曲軸轉動,之后通過曲軸的飛輪輸出轉矩,也就是一般理解的扭矩了。綜上所述,決定發(fā)動機扭矩大小的基礎是空氣與燃油的總量多少,想要大扭矩就要提升兩者的總量,但是提升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
升轉的概念
油門與節(jié)氣門
燃油車的油門踏板是一個最常被誤解配置,因為「顧名思義」的理解為踏板控制噴油量,只要瞬間加大油門就似乎能讓動力迅猛的提升,然而本質卻完全不是這樣。油門踏板控制的是發(fā)動機的節(jié)氣門翻板,踏板行程越大(踩得越深)則翻板開度越大,通過節(jié)氣門進入發(fā)動機的空氣量也就越多;進氣量與噴油量是以14.7:1的比例實時調整,進氣量越大噴油量也就越大,所以油門踏板理論上應該叫做氣門踏板,或者間接油門踏板,扭矩提升的遲滯正是因為步驟繁雜。
目前量產(chǎn)代步車裝備的都是電子油門,踏板與上圖顯示的拉線式機械結構完全不同,踏板已經(jīng)成為一個電子開關。將油門踏板踩得深一些之后,電信號加強會通過ECU行車電腦監(jiān)控并研判信號控制節(jié)氣門,這一過程會有一個短暫的遲滯;節(jié)氣門接收信號之后調整進氣量,之后再調整噴油量,這一過程也會有一個遲滯。所以內燃式發(fā)動機提升扭矩的過程總會有些慢,且提升的速度并不是瞬間增速,而是通過線性的增加進氣量并同步增加噴油量,燃燒之后產(chǎn)生的熱能緩步增大才能保證扭矩的緩步提升;扭矩越大則推動曲軸轉動的速度越快,但這一過程就像上文所述是需要線性過程的。
內燃機運轉曲軸與連桿活塞的關系
內燃機升轉的速度相比電動機總會非常慢,這是熱能轉化原理會帶來的必然現(xiàn)象,但是電動機并不需要這么麻煩。
電動機的能量轉換方式非常簡單也很「直接」,通過動力電池的化學反應產(chǎn)生電流,并將電流輸送至電動機的電磁線圈形成電磁場;以永磁同步電機為例,電磁場與永磁體的磁極互斥可產(chǎn)生驅動力使得電機的轉子運轉輸出轉矩。整個能量轉化過程確實非常簡單,而且可以做到極其高效;比如動力電池組能夠在瞬間發(fā)生反應并以允許的最高倍率釋放非常大的電流,而電流的的輸出速度可接近30萬公里每秒,理論上可接近光速的99%,這是啥概念呢?
簡而言之,電動汽車在踩下油門的那一瞬間,在駕駛員完全不能反應的前提下電動機就已經(jīng)開始輸出扭矩;如果在這一瞬間通過控制電池組的油門將放電倍率調整到最大,那么起步的第一瞬間輸出的就是電動機的最大扭矩,不論峰值扭矩是300/500還是1000N·m都不例外。而內燃機即使使用渦輪增壓技術也需要在1250~3000轉之間,才能為不同排量與型號的量產(chǎn)機實現(xiàn)峰值扭矩,這就是巨大的差異了。

上述內容降解的是兩種發(fā)動機扭矩的不同曲線,下面講一講扭矩與馬力的關系。
(RPM×N·m÷9549)×1.36=PSRPM是轉速單位
N·m是扭矩單位
1.36為常數(shù)
PS是馬力單位
由此公式可以得出的結論非常清晰,在轉速相同的前提下發(fā)動機輸出扭矩越大則馬力越大。比如在800轉時一臺峰值扭矩400N·m的2.0T內燃機只能輸出120N·m,那么在起步瞬間輸出的馬力則為13.67PS;而峰值扭矩為400N·m的電動機在800轉時,輸出的馬力已經(jīng)高達45.57馬力,差距顯然是倍數(shù)級。
同時內燃機無法長時間以高轉速行駛,因為活塞式能量轉化結構非常復雜,即使有理想的潤滑系統(tǒng)也會產(chǎn)生較大程度的運動磨損;同時依靠燃油爆燃的能量轉化必然會產(chǎn)生振動,高轉速振動嚴重會帶來非常大的噪音,音強過高會破壞聽覺系統(tǒng)。而電動機的電磁場轉化動能沒有噪音與振動,所以以超萬轉的高轉速運行也沒有影響,而在兩種機器都達到恒功率區(qū)間之后扭矩都會下滑,此時依靠的是高轉速提升馬力;那么電動機有數(shù)千甚至接近萬轉的優(yōu)勢,輸出馬力是不是又會很夸張呢?
總結:電動機相比內燃式熱機有技術代差,雖然兩種機器都誕生于百余年前,內燃機因是有開采技術升級與兩次戰(zhàn)爭成為主流;但隨著車輛對性能與NVH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動力電池技術也不在是愛迪生的鎳鐵時代,更重要的是石油儲備離枯竭很近,所以未來的汽車必然會是以電動機為主要動力元,內燃機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責編:天和MCN
歡迎轉發(fā)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