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ID.7在中國的訂單量僅為300輛,可能會遭遇失敗
大眾ID.7轎車自正式亮相并由記者駕駛以來,反響有些冷淡。當然,這似乎是一輛足夠好的電動汽車;InsideEVs 撰稿人 Tom Moulagney對這款車的駕駛動力印象深刻。一些顧客仍然希望他們的轎車擁有此類功能。盡管如此,當談到該車在整個電動汽車對話中實際占據的空間時,ID.7 似乎一直保持沉默,讓位于來自中國和韓國的更引人注目的形狀。中國的預訂似乎也不是它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好兆頭。
ID.7尚未在美國或歐洲正式發售,但中國的買家已經可以預訂一段時間了。但《中國汽車新聞》發現,ID.7 剛推出的時候就有點無用,在開放預訂的 72 小時內僅獲得了 300 份訂單。

CarNewsChina咨詢了中國市場消費者研究機構CarFans,該機構專門跟蹤新車預訂量。該公司確定中國的每個經銷商都收到了零到一 (1) 份汽車的預訂。中國消費者因高價格和缺乏價值而望而卻步;例如,他們不太熱衷于加熱座椅是額外費用這一事實。此外,據報道,中國經銷商一直在努力銷售不太理想的 ID.7 配置,因為對 ID.7 感興趣的買家希望購買經銷商沒有的配置的汽車。

在中國,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西方”汽車品牌多年來在中國占據主導地位,但最近,由于本土汽車公司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們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非中國汽車制造商的首席執行官公開表示,他們面臨失去中國市場的危險,部分原因是他們開發電動汽車的速度緩慢。但他們生產的電動汽車似乎并不那么理想。
就背景而言,價格相似、形狀相似的Zeekr 007在 9 天內收到了 25,000 份預訂單。我無法想象,如果再給六天時間,大眾汽車 ID.7 的預訂量會增加 24,700 份。

總體而言,大眾的電動汽車運營進展并不順利。例如,去年夏天,中國市場的大眾ID.3和ID.4大幅降價,以提振疲軟的銷量,并使該汽車在與比亞迪和吉利的中國國內競爭中更具競爭力。在歐洲,大眾汽車以需求放緩為由削減了生產 ID.3 和 ID.4 的工廠的產量。奧迪也因對電動汽車銷量增長感到失望而縮減了電動汽車的推出。
需求真的放緩了嗎?還是大眾生產的汽車有點缺乏吸引力?

在美國,ID.7 的起價可能約為 50,000 美元(在英國為 55,570 英鎊)。它將從德國進口,這意味著它沒有資格獲得任何電動汽車購置稅抵免。以這個價格,它面臨著現代 Ioniq 6 或特斯拉 Model 3 的激烈競爭,這兩款車都是經過驗證、值得信賴的品牌,銷量也很可觀。

這并不是說 ID.7 是一輛不好的車。直到它正式發售并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我們不會知道這一點。但據我們所知,尚不清楚這款車是否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此外,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國市場的一面鏡子。在中國,人們對大型跨界車和昂貴的高端品牌的喜愛同樣強烈,甚至更強烈。因此,如果中國消費者沒有對大眾 ID.7 感到驚嘆,那么美國消費者也可能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