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百人會論道:汽車智能化下半場怎么走?
2022/12/18 08:22
電動公會
1931
0

作者| 李大鵬
出品| 電動公會
如果說電動化是汽車革命的上半場,那么智能化就是汽車革命的下半場。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在加速將產品向“智能化+新能源”轉型,汽車智能化正成為這個時代大國博弈的風暴眼。
中國智能汽車產業該如何發展?這是近兩年業界探討最多的話題之一。從企業戰略到技術路線,從生態環境到跨界協同,從資本助力到政策監管,應遵循怎樣的方向和路徑?我們該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智能汽車發展之路?
面對智能汽車產業當前一系列問題,12月16-17日,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共同主辦,以“全球視角下的智能汽車發展之路”為主題的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峰會(GIV2022)在合肥召開,來自汽車產業上下游企業、地方政府與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中國智能汽車發展未來。
01
認清現狀,車機芯片依舊緊缺
目前來看,中國智能汽車發展面臨的最大的難題是車機芯片依然緊缺。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看來,汽車芯片和軟件系統歷來是我國智能汽車發展的薄弱環節,至今依然面臨較大的“卡脖子”問題。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汽車芯片的組成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智能終端,包括手機。芯片主要應用在汽車的動力系統、智駕系統、智能駕艙系統、汽車底盤和車身控制等五個方面。
“傳統汽車單車芯片一般是300-500個,而電動智能汽車單車芯片超過了1000個,如果是高等級自動駕駛汽車,單車芯片將來到3000個的水平。”張永偉預計,到2030年國內汽車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290億美元,數量將達到1000億-1200億顆/年。

汽車芯片的需求越來越大,缺口也越來越大。
芯片法案、四方聯盟、EDA斷供、制程限制,國外在芯片半導體領域正在對我國產業發起組合拳式的“圍剿”。同時,疊加了疫情和智能汽車快速發展的雙重影響,汽車芯片從來沒有像過去兩三年這樣備受關注,尤其是高性能智能芯片。
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瑯在談及智能網聯的挑戰時表示,挑戰很艱巨,最典型的就是“缺芯少魂”。盡管從年初開始汽車芯片就在喊緊缺,但時至年末,新能源汽車行業依然在喊缺芯。

“總體還是很擔心明后年汽車芯片的供應,因為整個電動汽車的滲透率提升得太快。去年的滲透率是10%以上,今年是20%至35%,明年是否會到40%,2025年會不會到50%。面對這么快的增長速度,產業鏈是否有所準備以滿足電動汽車半導體的需求,我比較擔心。”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博士如是說。
芯片供應之所以如此緊張,除了巨大的產業需求外,還因我國絕大部分基礎芯片,都繞不開國外廠商的供應。
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業的芯片自給率不足10%,國產化率僅為5%,供應鏈高度依賴國外半導體大廠,尤其是MCU(微控制器)和以IGBT模塊(硅基功率芯片)為代表的功率半導體。
如果細數國內各品牌近兩年推出的智能電動車,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大部分新車都搭載了來自國外芯片制造商研發的芯片。如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都大量采用英偉達、AMD和高通的芯片,用于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
芯片對智能汽車長遠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汽車智能化還處在普及發展階段,業內已經出現芯片短缺的持續性問題,在三年的缺芯浪潮中,從整車到零部件企業,再到經銷商、消費者幾乎無一幸免,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波及,未來如何填補巨大的需求缺口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難題。

“現在看來,汽車芯片的短缺有所緩解,但是這種供應相對偏緊的狀態應該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主要是產能上的過慢。”張永偉表示,三年的芯片短缺使汽車全球的產量減產約1500萬輛,中國超過了200萬輛,這就是汽車芯片對行業帶來的深刻影響。
可以看到,在短短兩三年時間,中國智能汽車廠商似乎都已經被國外芯片大廠抓住了“命脈”,就和過去十年的國產智能手機一樣,一旦采取對中國限售措施,那么我國智能汽車發展將會面臨嚴重的芯片危機。
02
開放協同,摘掉“卡脖子”枷鎖
芯片短缺和價格上漲讓很多中國車企意識到,供應環節不能過度依賴國外,而是應該在國內尋找合適的芯片供應商,或者自主研發芯片,這對于自主芯片研發廠商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盡管目前我們已經有地平線、黑芝麻等實現芯片量產的廠商,但完全實現國產替代還需要一定時間。
張永偉分析稱,我國要邁過芯片這道坎面臨著一系列的嚴峻的挑戰,具體包括擺脫進口依賴、技術短板、嚴格的檢測認證和人才短缺等。
基于這些挑戰,張永偉提出五條建議:一是要進行全產業鏈的技術提升,二是建立標準、檢測認證體系,三是推動芯片“上車”,四是把產線抓起來、支持多元化商業模式,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同時,對于國產芯片廠商來說,單兵獨進已很難做出成績,愚者立高墻,智者則建橋梁,我們必須要有開放與協同的作戰思維。
江汽集團股份公司總經理李明建議,加強對汽車操作系統、芯片、軟件、自動駕駛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聯合攻關力度,鼓勵國際間的人才交流、校企合作、海外投資、技術創新領域的渠道和方式。改變以資源換市場、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逐步向以技術換技術的轉變。

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席忠民也表示,解決芯片短缺和價格上漲問題,車企必須要增強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協作關系,從過去僅比拼產品的單一思維,向比拼“產品+生態+科技+成本”的綜合競爭思維轉變。
黑芝麻智能科技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劉衛紅也一直強調“單線難成絲、獨木難成林”這一發展理念,所以他們一直在配合上下下游的供應商,通過像最底層的網關、傳感器,跟軟件配套、操作系統、生態伙伴一起,共同致力于國產芯片生態的硬件。
“我們積極加強與本土的企業合作,截至今年年底,我們已經獲取了15個車企的量產項目,也開啟了我們黑芝麻智能的量產之路。”劉衛紅說。
可以看到,中國芯片廠商都選擇了開放與協同的方式在不斷加碼,這里既有供應鏈危機帶來的短期陣痛,也有更深層次的考量——想擺脫被外國巨頭卡脖子的命運,自研芯片是一個必須補上的環節。
在陳清泰看來,智能汽車的價值鏈、供應鏈正在加速重構,近年在缺芯的倒逼下,我國汽車芯片設計有了快速的進步,希望這個勢頭保持下去,直至摘掉這個“卡脖子”的枷鎖。
03
智能汽車發展要做好頂層設計
除了關鍵核心技術亟待補齊短板外,智能汽車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嚴峻其他的挑戰,尤其是頂層設計方面。目前缺乏重大的國家層面的行動計劃,部分法規也在束縛著產業的發展。
陳清泰認為,智能汽車發展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我們必須把未來的汽車放在一個更大的范疇,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前瞻的規劃、更加系統的頂層設計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這樣我們才能把穩方向、穩步前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克強也強調,未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加強頂層設計謀劃,搶抓智能網聯汽車網聯化、智能化的窗口期,加強產業頂層戰略布局,并積極踐行“中國方案”,成為全球技術趨勢開放者與引領者。
頂層設計需要智能汽車、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協同創新,成功打造一個復雜的技術和產業系統。為此,我們必須從系統的角度來謀劃如何推進智能汽車的發展。
“要動員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智能網聯汽車的頂層布局,例如如何按照車路協同的思路對道路基礎設施進行智能化改造,并動態地調整車路各自承擔的智能化技術板塊。如何建立面向智能汽車的數據監管系統,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同時,鼓勵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如打破部門分割,形成高效協同的推進體制,也是當前非常迫切的一項任務。”陳清泰如是表示
頂層設計除了要拿出具體的方案外,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讓那些對產能未來不足的企業有一個穩定的支持空間,讓那些做長時間研發的企業有一個穩定的投入機制,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財政和金融的手段就必不可少。
在陳清泰看來,我們已經在汽車電動化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由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前景已經展現,網聯化、智能化涉及的技術和產業恰恰是我國近年來發展狀況良好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