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車市回暖產銷恢復高增長,新能源汽車單月市占率超26%
“國內汽車2月產銷環比、同比均呈現明顯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3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布最新數據,2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3.2萬輛和197.6萬輛,環比分別增長27.5%和19.8%,同比分別增長11.9%和13.5%。
陳士華表示去年同期及今年1月均為春節月,基數相對較低,疊加2月各地陸續出臺汽車促消費政策、車企降價促銷等因素影響,2月車市呈現增長趨勢。不過,陳士華也建議稱,目前,我國汽車工業穩增長任務依然艱巨,需要相關政策持續提振,助力汽車工業平穩運行,實現一季度良好開局。
乘用車呈現兩位數增長,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持續上升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汽車銷量為362.5萬輛,同比下降15.2%。陳士華坦言,當前國內有效需求尚未完全釋放,去年底傳統燃油車購置稅優惠政策以及新能源補貼退出形成提前消費的影響,我國汽車消費恢復還相對滯后,前兩個月累計產銷較同期有明顯回落。

具體到乘用車市場方面,中汽協數據顯示,國內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71.5萬輛和165.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0.9%;其中,傳統能源乘用車國內銷量96.4萬輛,比上年同期減少10.4萬輛,環比增長6.6%,同比下降9.8%。陳士華表示,進入2月,多款新能源新車上市,同時多地出臺新能源車補貼和汽車消費券等方式提振消費,促進整體乘用車市場產銷呈兩位數增長。
今年前兩個月,乘用車銷量為312.1萬輛,同比下降15.2%;其中,傳統能源乘用車各級別均呈不同程度下降態勢,不過30-35萬車型同比呈現正增長,目前銷量仍主要集中在A級車(緊湊型車)。
從細分市場表現來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數據顯示,2月自主品牌表現依舊亮眼。從暢銷車企的情況看,2月國內銷量前十車企榜單中,自主品牌車企雖然只占了四個席位,但四家自主品牌車企全部進入前五名,比亞迪以接近20萬輛的銷量再次蟬聯月度銷冠,長安汽車、吉利汽車和奇瑞汽車分別位列二、三和五名,前五名中僅一汽-大眾一家合資品牌。
中汽協數據顯示,2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為52.8%,上升10.1個百分點。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自主品牌市場份額近期表現極其優秀,自主品牌市占率過半在去年底就已實現,今年前兩個月份依舊延續這個特征;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占比高于50%的局面已經穩定,未來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新能源汽車與出口仍是亮點,價格競爭策略并非長久之計
商用車在2月結束了產銷低位運行,分別完成31.7萬輛和32.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5%和29.1%。陳士華分析稱,從當前企業的訂單和終端市場表現來看,商用車市場在快速恢復中。旅游、長途運輸人數的逐漸增多,對客車市場的恢復非常有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進一步預測,2023年國內商用車總銷量或為380萬輛,同比增長15%。
實際上,縱觀2月車市,新能源汽車和出口仍是兩大亮點表現。中汽協數據顯示,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5.2萬輛和52.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8%和55.9%,市場占有率達到26.6%;前兩個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93.3萬輛,同比增長20.8%,市場占有率達到25.7%。崔東樹預測稱,今年3月滲透率或到28%高位,隨后進入頂部波動期,今年的滲透率也是會逐步提升。
按品牌劃分,乘聯會數據顯示,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45.7%;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5%;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3.1%;新能源汽車也成為自主品牌市占率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另外,2月出口量為32.9萬輛,同比增長82.2%。陳士華認為,現在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包括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得到了明顯體現,已經成為一個持續的表現;這也證明中國品牌確實在產品質量,包括電動化智能化方面,現在有明顯提高,產品競爭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從2月至今,多家車企加入價格戰,目前已有超30家品牌的“花式”打折降價潮,不僅各車企降價沖量,政府促進汽車消費的真金白銀也已到位,隨著政企雙管齊下,業內普遍認為短期內對激活市場有明顯效果,有利于激發消費者對汽車的消費需求。但從長遠來看,許海東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頻繁地降價不一定是今年的常態,光拼價格肯定不是未來方向。
陳士華進一步表示,車市降價浪潮下,也應考慮我國汽車工業正在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企業在研發等方面的投入巨大,整個行業的利潤率也處在近年來較低的位置,簡單的價格競爭策略,對車企來說并不是長久之計;車企更應著眼長遠,推出符合產業發展潮流的產品,進行健康的市場競爭。
對于今年的整體預測,崔東樹認為,因為去年同期較低基數,3-4月車市增速沒有太大的壓力,但6月之后乘用車市場需要適時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琳琳
編輯 白華兵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