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過水路時,會不會有觸電的危險?
我不知道你是從哪里看出來兩三年之后就是電動車的天下的,有些營銷號唯恐天下不亂,到處宣傳石油枯竭論、燃油車禁售論、電動汽車代表未來論,竭盡所能地鼓吹電動汽車,但是我認為,談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還為時尚早。
很多人混淆了電氣化和電動化,汽車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是電動化,而是電氣化,電氣化不僅包括電動汽車,還包括混合動力、氫燃料等等新能源形勢。但是目前來說,純電動汽車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電池儲能的方式效率較低
很多人都說,電動汽車能源效率高達90%,而內燃機熱效率最高的豐田才41%左右,電動汽車的能源效率要遠遠高于電動汽車,但是這種計算方式無疑是偷換概念。火力目前的發電形式以火力發電為主,我國現有火力發電廠發電效率為47%左右,去年全國電網輸電線路損失率為6.34%,算起來從電網到電動汽車,效率不過40%出頭,再乘以90%的電池和電機效率,其實電動汽車的實際效率和燃油車相差無幾。在城市路段,電動汽車在能源效率上有優勢,在高速路段,內燃機反而要更有優勢。
此外,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電動汽車和燃油車的注能效率。汽油熱值 42兆焦耳每千克,一般家用車的油箱大概可以添加40千克的汽油,大約相當于1680兆焦耳的熱量,注能時間3分鐘。而電動汽車50度電,大約相當于180兆焦耳,注能時間1小時以上,電池儲能的方式效率明顯較低。
2、續航瓶頸難以突破
從2009年到2019年,我國投入的新能源政策補貼累計超過1000億,但是依然難以突破電動汽車的續航瓶頸,NEDC續航突破600km的不過是鳳毛麟角,大多是在500km以下,而NEDC續航和實際續航的差距明顯,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偏差達到了80-90%,而冬季和高速實際續航更是縮水嚴重,能夠達到NEDC的70%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而關鍵的問題是,電動汽車不像燃油車,需要預留找充電樁的電量,而且雖然每家品牌都在宣揚自家的快充技術,但是往往都是30-80%的充電時間,在充電到90%之后的充電速度大幅縮水,等待電動汽車完全充滿車主要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所以電動汽車的實際續航要掐頭去尾,你能夠使用的實際電量,最多僅僅在15-90%之間的75%的電量。如此一來,一輛標稱NEDC續航500km的電動汽車,實際可用續航僅僅只有300公里,冬季和高速行駛要再打折扣,正因為于此,電動汽車的里程焦慮問題難以解決。
3、電池壽命和保值率問題難以解決
在電動汽車上存在一個悖論,快充充電時間短,但是對電池有損傷;慢充對電池保護有好處,但是充電時間太慢。當有私人車位,有家用充電樁的情況下,充電相比加油可能還要更加方便,畢竟到家之后插上充電,用車的時候拔下即可,但是對于很多沒有私人車位的車主來說,只能選擇快充的充電方式,將會顯著影響電池壽命。
電池壽命問題還帶來了一個電動汽車的致命問題——保值率,很多人因為電動汽車的行駛成本更低,但這算的不過是小賬,如果將保值率算進去,在若干年后將電動汽車出手時,你會發現電動汽車的使用成本相比燃油車并不低,充電省下來的錢在賣車的時候全部搭進去了。而如果選擇繼續持有,電池衰減的問題嚴重,換電池的費用又太高,車主往往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4、電池回收體系尚不成熟
很多人認為電動汽車相比燃油車更為環保,因為在行駛過程中零排放,但是卻忽視了電池的污染。鋰電池可造成重金屬鎳、鈷污染,氟污染,有機物污染,粉塵和酸堿污染,原本廢舊電池的污染問題可以通過動力電池回收來解決,但是目前不管是梯次利用,還是回收再生,處于發展初期的動力電池回收還存在著商業模式不成熟、缺乏足夠有效的廢舊電池收集渠道以及電池拆解/拆卸不匹配、剩余壽命預測難等問題,我國動力鋰電池的回收比例在10%左右,剩余90%的鋰電池可能污染土地、河流、江海甚至我們的飲用水。電池污染問題難以解決,電動汽車難稱環保。
當然,電動汽車并非沒有優勢,其結構簡單、維護成本低、出力特性直接、行駛安靜等特點,非常適合市區代步行 駛。但是目前,我只建議家里有一輛燃油車、有車位可以安裝家用充電樁、行駛半徑較短的非嚴寒地區用戶購買電動汽車,才可以獲得比燃油車更好的用車體驗。而未來,電動汽車和燃油車并非一定是取代關系,電動汽車很可能以市區代步工具為主,和燃油混動車、氫燃料汽車形成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