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汽車減速,汽車巨頭們要殺燃油車一個回馬槍?
如果豐田真的先把固態電池全面商業化,你看他還這么說嗎?借用《潛伏》里的臺詞是,別看嘴里喊的都是主義,其實心里想的都是生意。

馬斯克表示,他可能會推遲在墨西哥投資10億美元建廠的計劃,這與他在3月份的投資者日吹噓去年50%的增長率形成鮮明對比;通用汽車則是推遲了在底特律郊區一家工廠擴大電動皮卡生產的計劃,撤回了與日本本田公司共同開發價值50億美元的新型電動汽車的計劃,通用還計劃延長燃油卡車及SUV的生產時間延長10至12年;福特宣布計劃削減12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投資計劃;奔馳在今年第三季度表示,如果電動汽車利潤持續低于預期,可能通過燃油車產品組合來提高整體回報率。
種種跡象表明,無論是新舊汽車品牌,在對電動車快速推進這件事上已經放緩了步伐。其中的原因倒也不復雜,那就是電動汽車的利潤持續低于預期,再往前追溯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企業的成本在升高,另一個則是電動汽車市場需求在減少。
電動車市場降溫
我們以美國市場為例,自從今年3月份以來,美國開始多次調整利率。這一舉動對美國汽車制造商造成了很大的經營壓力。原因是,因為高利率導致企業的貸款成本居高不下,這無疑增加了汽車制造商籌措資金的難度,無論是特斯拉這樣已經成長為龐然大物的明星企業,還是通用、福特這樣急于轉型的傳統巨頭,亦或是Rivian和Lucid這樣的新興品牌,生產積極性因此受到影響。整個市場情緒也因此變得有些悲觀。

知名投資機構TDCowen在報告中認為“利率上升繼續損害市場情緒,并給那些需要融資以執行商業計劃的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隨之而來的就是市場需求變得疲軟。
華爾街的分析師說“在過去的12個月里,我們看到了電動汽車銷量增長率的大幅調整”。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今年全球電動汽車(BEV)銷量約為1100萬輛。而這一數據在2021年為470萬臺,2022年為900萬臺。如此一對比,2023年的銷量增速似乎慢了很多。
通脹和高利率帶來的影響令人擔憂。政府大幅提高利率,以及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增加了消費者不愿購置新車輛的情緒,導致電動車潛在買家猶豫不決。正如馬斯克所說,“絕大多數人買車是按月還款。如果利率長時間保持在高位,甚至更高,人們的需求當然會疲軟。”

歐洲是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占24%的市場份額。近期,大眾汽車對歐洲電動車市場表達了悲觀情緒。前不久,大眾汽車宣布推遲第4座電池工廠的選址,原因是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認為歐洲市場對于電動汽車的需求低于預期。大眾電動車訂單量已經由去年的30萬輛降至今年的15萬輛左右。
大眾汽車諸多動作,不由讓外界產生聯想。
一位歐洲汽車行業專家表示:“在法國去年利率也上升至11%。我們認為采購利率風險仍然存在,我們正在仔細研究電動汽車的需求流。”
電動汽車市場環境正在變化,尤其是成本增加,加之需求弱于預期。馬斯克在解釋他為何放緩在墨西哥建廠計劃時發出了需求警告。“我對我們所處的高利率環境感到擔憂。”
在中國市場,電動車的增速也同樣在變緩。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中混動車型的銷量增速明顯要快于純電車型增速。混動車型整體增速依然接近翻倍,達到了97.9%,反觀純電車型僅有19.8%的增速,增速大大放緩。
中美歐的純電動車市場同時遇冷,說明這個世界是相通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這是要走回頭路?
純電動車型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增速都在放緩,電動汽車和電池行業的困難可能會增加。
由于電動汽車銷量增長放緩,以及2020年后新鋰礦不斷增加,導致供應過剩,鋰價持續走弱。中國國內某電池企業負責人表示,“在電池公司方面,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正在增加。我更害怕放慢速度。”
澳大利亞鋰礦公司LiontownResources已采取行動,暫停收購該國的鋰礦。

日本電子集團松下發布財報稱,其三季度將日本汽車電池產量削減了60%。此外,松下將其電池部門的全年利潤預期下調了15%,原因是其最重要的客戶之一特斯拉高端電動汽車的銷售低于預期。
韓國LG能源也警告稱,由于電動汽車銷量下滑,公司明年收入漲幅將下降。
新能源汽車領域,能夠實現持續盈利的企業除了特斯拉、比亞迪和理想之外就沒有幾家。如今企業經營和市場需求又受到沖擊,這對于那些積極轉型的傳統汽車巨頭來說,本來就是一步慢步步慢,如今轉型阻力更是成倍增加。于是就出現了巨頭們開始走回頭路的情況,大家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變得謹慎起來。
傳統汽車巨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研發費用是一筆天文數字。大眾最新5年計劃顯示,用于電動車技術研發方面的資金高達1800億歐元,福特汽車則計劃四年內在全球投入超過500億美元,通用計劃在5年間,投資超過350億美元在純電動汽車領域和自動駕駛領域。
這些錢顯然是燃油車業務提供的。所以,在純電動汽車市場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巨頭們“回歸”燃油車的選擇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沒有了燃油車,那電動車業務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其實,跨國車企巨頭們也并不是死磕自研這一條路,畢竟自研需要時間,而時間是最寶貴的。所以,我們看到了大眾和小鵬合作,Stellantis和零跑之間的技術合作,它們就是先通過和中國先進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商合作,來加快自身電動車業務的快速轉型。
這么一看,所有的事情都串起來了。在純電動汽車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的共識下,因為利率調整等市場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市場增速放緩,汽車巨頭窮則生變,為了加速轉型,與國內新能源品牌技術合作,這個世界果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要徹底分離沒有那么容易。
百姓評車
對于汽車巨頭們來說,新能源汽車代表著未來,而燃油車業務則是提供炮火支援的根本。兩者并不是針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汽車巨頭們在純電動汽車方面的投資變得謹慎,可不意味著他們就是要放棄純電、回歸燃油。他們只是出于利益的考慮,暫時退避三舍。
就像反電先鋒豐田章男,別看他天天抵制電動化,只是因為在純電領域沒有太多發言權,如果豐田真的先把固態電池全面商業化,你看他還這么說嗎?
借用《潛伏》里的臺詞是,別看嘴里喊的都是主義,其實心里想的都是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