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存在三大瓶頸
充電設施、電池材料、電力需求……國際能源署近日發布的《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以下簡稱《展望》)報告中,以較為翔實的數據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提出了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中值得深思、亟待破解的瓶頸問題。
產業猶存三大瓶頸
《展望》在肯定全球電動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成績的同時,也客觀提出了目前產業存在的瓶頸問題。
其中,該報告認為,充電基礎設施的需求與建設之間仍然存在矛盾。目前,在電動汽車銷量持續增長背景下,需要更多的充電基礎設施來保障。按照計劃,如果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達到全球汽車銷量的20%以上,包括亞太地區市場在內的充電基礎設施的需求將有大幅增長,而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卻顯得不足。而且,各國情況不同,如平均行駛距離、人口密度等因素也將對基礎設施需求產生影響。
同時,隨著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需求的增長,動力電池關鍵原材料供應趨緊和價格飆升成為眾所矚目的問題。其中,鋰、鈷、鎳等關鍵原材料價格仍在大幅上漲。如今年5月,鋰價格比2021年初高出7倍多,而近來的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更是突破每噸53萬元,創下歷史新高。因此,今年動力電池產品價格將比2021年至少高出15%。《展望》指出,如今的動力電池供應鏈主要集中在中國,中國的鋰電池產量占全球的75%,鋰電池正極材料產量占全球85%。
此外,汽車電動化雖然能降低碳排放、解決空氣污染和石油進口依賴等問題,但對于電力供應的需求也在增長。預計到2030年,電動汽車所需電力供應將占電力總需求的4%左右,這對電力供應將是個考驗。

轉型新賽道計劃明確
客觀來看,電動汽車產業瓶頸的出現,與汽車電動化不斷加速、產銷量持續增長帶來的配套設施、原材料供應、電力保障等因素有直接關系。《展望》指出,近年來,全球汽車制造商無論是出于政策法規、節能減碳,還是市場份額及競爭地位等方面考慮,都在加速奔赴電動化新賽道。
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多家主要汽車制造商已宣布了加快向電動化轉型的計劃。
其中,在中國,一些汽車制造商正在轉型,以適應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戰略目標。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計劃到2024年實現其主要乘用車品牌的新車型100%電氣化。比亞迪已經從2022年3月起停產燃油車,只生產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動車型。
在日本,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制造商豐田宣布將推出30款純電動車型,目標是到2030年電動汽車年銷量達到350萬輛。雷克薩斯的目標是到2035年實現其全球市場100%銷售純電動車型。
在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到2030年,在歐洲市場,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占比將超過70%;在中國和美國市場,這一比例將達到50%。到2040年,大眾汽車近100%的汽車產品將是零排放汽車。寶馬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其銷售的50%的汽車將是純電動汽車。梅賽德斯宣布,從2025年開始,所有新車型都將是純電動車型。
在美國,福特汽車計劃,在其F-150電動車型市場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到2026年,其銷售的三分之一產品將是純電動汽車,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50%,到2030年將在歐洲全面銷售純電動汽車。通用汽車的目標,是到2025年在北美推出30款電動車型,形成100萬輛的產能,并在2040年實現碳中和。
Stellantis的目標是到2030年,在歐洲銷售的100%將是電動汽車,而在美國銷售的將有50%是純電動汽車。沃爾沃承諾,到2030年成為一家純電動汽車公司。
韓國現代的目標是到2030年每年銷售190萬輛純電動汽車,并于2035年在歐洲停售燃油車。韓國起亞汽車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增加到120萬輛。
找對路徑破解瓶頸
盡管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現實瓶頸猶存,但《展望》提供的數據表明,一些現實案例為破解瓶頸帶來了希望。
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持續擴大充換電基礎設施規模,公共充電樁數量已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中國擁有在全球占比約85%的快充裝置和55%的慢充裝置。其中,2021年,中國安裝的慢充裝置增加了35%,公共充電樁達到約68萬臺,是2018年在用的慢充樁數量的四倍多。同時,快充裝置在中國的推廣速度快于慢充裝置,2021年,額定功率大于22kW的快充裝置同比增長超過50%,達到47萬臺快充裝置。在中國,超過40%的公共充電裝置是快速充電樁,遠高于世界其他主要電動汽車市場。中國快速部署公共充電樁的驅動因素,來自于政府補貼和相關機構的建設積極性。而且,隨著電動汽車的廣泛推廣應用好充電裝置的快速建設,快充樁制造成本降低了67%。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都在通過政策和資金投入,致力破解電動汽車用戶“充電難”問題。
在電池原材料方面,動力電池汽車正在通過技術創新緩解價格較高且供應趨緊的原材料的消耗。其中,鋰自2017年以來的全球市場需求幾乎翻了一番,2021年,電動汽車鋰電池對鋰的需求在全球總量中占比從2020年的36%上升到47%。目前,有關研究機構及企業正在開發少鋰及無鋰電池的替代技術,如2021年,寧德時代商業化引入鈉離子電池等。
在電動汽車持續增長對電網電力供應帶來的壓力面前,《展望》提出,電動汽車用戶的充電時間較為分散,或不會對電網帶來較大的瞬間壓力;同時,光伏、水電、風電、核電等技術日益廣泛的應用,將給電網帶來更多電力補充;此外,在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電網事實上都有一定冗余,通常情況下有備用容量,或可緩解這一問題。
“世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走上快速路,但機遇與風險同在,希望與挑戰并存是這一新興產業發展的特征,破解這一產業發展中的瓶頸,仍然需要各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政策支持和不懈努力,才能讓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行穩致遠。”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區域經濟合作中心主任張建平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
文:趙建國 編輯/版式:劉曉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