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日系車,被中國電動車奪了”魂”?
過去2年,在華日系車過得并不好,面對國產品牌汽車的強勢崛起,其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似乎已成不可逆轉的事實。而日系品牌能做的,就是力圖保住自己的基本盤。實際上,不管是日產又或者是豐田、本田,抓住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機遇,積極擁抱中國本土汽車產業鏈和生態,或許還能一搏。
”失落“的日系品牌,真的就不香了嗎?
過去三十年,中國汽車工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國內汽車市場基本被包括日系車在內的合資、外資品牌壟斷,然而,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和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一系列國產新勢力和國內自主品牌不斷殺入日系車的腹地。
數據顯示,豐田銷量已連續兩年下滑且下滑幅度大有增長的態勢;本田自2020年在華銷量達到162.7萬輛高峰后便一路下跌,且2021—2023年連續三年未能止跌。
日產的日子也不好過,在往年日產汽車在華銷量份額通常在其全球市場占比的20%以上,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場,但近年日產車的體量和份額也在逐步被國產品牌吞。以2023年為例,日產中國銷量為79.38萬輛,同比下滑24.05%,九年來首次跌破百萬輛大關。乘聯會數據也顯示,今年2月,日系車銷量約為15.9萬輛,同比下滑35.7%,市場份額為14.4%。
短短幾年,市場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難道真的是日系車不香了嗎?其實不然,這種變化所對應的另一面恰好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的現狀。
在以往,人們購買汽車多看重發動機、內燃機以及汽車的底盤等質量或者性能,由于國產汽車在技術和工藝方面確實不太給力,導致多數人會把選擇的機會給到包括日系車在內的外資品牌。但如今,中國汽車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為關鍵的是,從”電動化“到”智能化“,國產品牌早已經在技術、性能和造車質量等方面領先了全球許多燃油車主機廠,加之當前人們購車習慣的改變,日系車所占用的市場空間便越來越小,這會直接讓這些企業縮小在華生產規模。
《日經中文網》就曾報道稱,”兩家日本車企已經計劃削減在華的生產規模,包括日產開始考慮將中國的產能最多削減50萬輛,目前其年產能為160萬輛左右,相當于削減30%左右;本田則計劃削減20%,降至120萬輛左右,目前正在與當地的合資方進行協商。”可見,日系汽車面臨的窘境并不假。
以價換量,換不來中國用戶的青睞
當自主品牌殺向了日系車腹地,日系車也并非沒有危機意識,甚至還擬通過降價來彌補損失,以試圖挽救愈發下降的銷量。以日產的軒逸(參數|詢價|圖片)為例,作為一款在華具有較大知名度的車型,軒逸曾連續3年問鼎燃油轎車銷量王,只是這幾年國產新能源汽車的進攻實在太猛,以至于到了去年,其成功被比亞迪秦PLUS以43.4萬輛的銷量反超,失去了原來該有的冠軍寶座。面對此種狀況,軒逸最開始的策略是打算以價格換取銷量,并以此為抓手來應對國產品牌的競爭。不過,這樣做似乎沒有取得絕對的勝利,即使是到了2024年2月,軒逸還是以近2萬輛的銷量不低比亞迪的某一轎車品牌。當然,除了日產以外,包括豐田、本田在內的一些日系車也曾采取過降價等優惠措施來吸引中國顧客的目光,但他們不知道是,今天中國消費者其實更為在乎的是汽車的智能化水平和科技質感,而不再是日系車擅長的好開和省油。
這一變化的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是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到來以及消費者購買理念的轉變。如今的購車人群特別是年輕人已經不是特別看重汽車的動力、噪音控制,他們更加追求絢麗、年輕、時代的外觀以及豪華舒適的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體驗。但日系車缺乏這些大家津津樂道的大冰箱大彩電和高端電動技術。
所以,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日系車逐漸無法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轉而開始走下坡路。而倘若日系品牌加快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研發投入,并通過相關產品線的重構和技術實力的提升,又能否在華市場扳回一局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并非易事。
擁抱汽車變革趨勢,日系車能有未來嗎
汽車的電動化路線和智能化路線是否正確,其實關于這一點,在業內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所謂的新能源汽車只是世界給中國汽車工業留的陷阱。畢竟,包括奔馳、寶馬等在電動化方面的轉型一開始也沒那么積極。但如今看來并非如此。興許,日系品牌正是因為在早期沒有充分預估到汽車產業的變革會最先發生在中國市場,故此失去了一開始的先機。
一方面,國產自主新能源品牌早已經在市場上滲透得夠深,這如同早期外資汽車在中國市場上根基穩固的狀態一樣。后入者要想打破這種行業競爭格局幾乎很難。以日本的Ariya為例,作為一款日產純電動汽車,其雖多次推出重磅優惠和購買補貼措施,但還是難以改變其銷量頹勢;而本田的 e:NS1純電動汽車也與國產新勢力動輒年交付數十萬的體量相差甚遠。
另外一方面,新能源汽車需要巨大的技術加持,從芯片到座艙到三電再到大家最為看重的智能駕駛,這些都不是日系車的強項。相比之下,國產汽車品牌在這些領域的突破幾乎每年都在變,如此大的技術鴻溝也不得不成為日系品牌不得不面臨的難題。
當然,萬事沒有絕對,畢竟目前國內購買燃油車的人還是占據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雖然發展速度快,但在規模體量上還不如燃油車。這實際上就給日產和本田等企業留足了喘氣的機會。相關消息顯示,日產和本田近期就純電動汽車和相關技術研發展開了合作,這意味著他們可能從原先的競爭關系逐步轉為相濡以沫的合作關系,從而推動技術的創新以共同應對在華的不利局面。
如果日系車還想在華市場保持領先優勢,或者要在中國這個巨大的汽車消費國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不得不審視自己的問題,至少審視在華的問題。因為中國消費者今天和未來所需要的汽車確實不再是原有的樣子,人們更加在乎產品本身的體驗和所提供的駕駛舒適感,若日系品牌不能像大眾、寶馬等德資企業那樣主動與中國車企展開合作,那么等待他們的將是更為艱難的未來,而這個未來將是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的。
寫在最后:
日系品牌在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市場基礎,我們貿然不能斷定日系汽車就會在中國市場上消亡,但中國汽車產業變革的趨勢是明顯的,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多元化、智能化需求亦是確定的。到了2024年,如果日系汽車品牌還不能做出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來適應中國市場,那么后期誰都將難以預料其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