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聯明確提出電動汽車無線充電三個使用頻段
電動汽車無線功率傳輸(WPT-EV)是依據第958號決議(WRC-15)為2019年世界無線電大會準備的緊急研究課題。其目標是研究全球協調一致的WPT-EV頻率范圍,保護現有無線電通信業務,使對現有無線電通信業務的影響降至最低水平。該議題我國負責人、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郎保真表示:“通過該議題的研究,我們期望在有效保護我國現有的無線電業務不受有害干擾的前提下,為我國WPT-EV產業謀求更多的未來發展空間。”
發展電動汽車是我國實施國家能源戰略、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的重大戰略舉措。為此,我國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善、力度最大的政策體系,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44萬輛,持續保持電動汽車世界第一的市場地位。根據國務院印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至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出貨量將超過500萬輛;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300萬輛。如果新增車輛10%配置無線充電系統,則無線充電系統的年銷量將達到30萬套,加上公用充電樁,年銷量預計到達40萬套。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的發展也隨之加速,無線充電技術將給電動汽車充電產業帶來變革,更會助推電動汽車市場走上新的臺階。傳統的傳導式充電方式有外露的導電點,安全性低;需人工插拔,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低。而無線充電理論上可以做到完全絕緣;可以隨時隨地靈活充電,降低對電池容量的依賴性;可以實現全程自動化智能化充電。
按照應用場景劃分,無線充電技術可分為靜態無線充電與移動式(Dynamic,國內也稱為動態)無線充電。靜態無線充電與傳統有線傳導式充電的作用類似,在電動汽車停止的狀態下為其充電,與自動駕駛、自動泊車等技術天然匹配,使用便捷。移動式無線充電技術以非接觸的方式為行駛中的電動汽車實時補充電能,能夠緩解電動汽車對充電的時間和空間要求,也能夠降低對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容量要求。
近幾年,國內外知名汽車廠商如奔馳、奧迪、保時捷、捷豹路虎、特斯拉、比亞迪以及主流的無線充電技術公司如中興、高通、華為等,都積極投入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的開發,并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市場產品。
為了完成參會議題研究任務,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無線電管理局的組織指導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興、CEC、華為、CCSA、廣電研究院等相關部門選派專家組成研究組,在國內開展了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工作。議題組專家積極參加ITU-R研究組會議,提交了多篇提案,內容涉及我國WPT產業進展、候選頻段考慮、與Loran-C系統的干擾共存分析結論、CPM文本建議、與AM廣播共存研究的初步結果及與頻率和時間標準信號共存的考慮等多個方面,是國際電聯無線電通信部門(ITU-R)層面推動該議題研究的最主要國家之一。經過參會專家的努力,我國的研究結果和建議被納入了國際電聯相關建議書和報告之中。在亞太電信組織會議上,我國的觀點成為亞太共同提案。同時,在ITU-RSG1研究組和APG、CPM等國際會議期間,我國專家積極與各區域組織和主要國家代表進行溝通協調,就有關事項達成了共識。
郎保真介紹說,ITU已就WPT-EV的頻段達成一致意見,在國際電聯建議書中,明確提出了WPT-EV使用的兩段高功率候選頻段22kHz頻段(19kHz~25kHz)、60kHz頻段(55kHz~57kHz和63kHz~65kHz),以及一個中功率候選頻段80kHz(79kHz~90kHz),并指出只要WPT-EV無用發射得到嚴格控制,在各頻段內的操作與現有無線電通信業務,如固定、水上移動、標準頻率和時間信號、無線電導航、無線電定位等是可以兼容的,但仍然需要通過進一步研究來確定確切的限值和減緩技術以及潛在的其他問題。
最終,WRC-19大會形成了須保護無線電通信業務不受電動汽車無線供電傳輸(WPT-EV)干擾,并在ITU-R210/1課題下繼續在ITU-R開展研究的一致結論。該議題的結論將指導ITU-R在WPT-EV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促進WPT-EV產業進一步健康發展。
來源: 人民郵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