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導者(以及現在的情況)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國(2023 年全球銷量為 1400 萬輛,其中 820 萬輛來自中國),如今已成為西方四輪車的死敵。我們談論的是中國,這個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先國家,過去幾年來,中國一直在加大海外擴張的力度,引發了歐洲和美國的擔憂和緊張局勢。
一方面是美國,它剛剛從 8 月 1 日起對“中國制造”的純電動汽車實施了嚴厲打擊,并將進口關稅提高到 100%,并將進口汽車的價格翻了一番。另一方面是歐盟,在對北京給予電動汽車補貼并被指控為反競爭的調查結束后,它準備效仿美國的做法。但我們是如何陷入貿易戰的?

時間旅行
讓我們回顧幾年前,準確地說是2009年至2010年,當時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經銷商帶來了更多的客戶,也為道路上帶來了更多的汽車,然而也帶來了一個負面影響——污染的增長。
因此,中國正推出一系列針對企業和司機的激勵措施,以增加零排放汽車的生產和銷售。購買綠色汽車的買家可享受最高 6 萬元人民幣(按今天的匯率約合 6,500 英鎊)的折扣。
政府的推動還得到了一些地方政策的支持,包括對內燃機流通的其他獎勵和限制。與此同時,北京支持在長城汽車的陰影下生產品牌,鼓勵新品牌的出現,盡管許多品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
這項激勵計劃一直持續到去年年底,到 2022 年將花費 2000 億元人民幣(216 億英鎊),但其影響至今仍可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生產過剩的風險,這導致許多制造商將目光投向舊大陸,尋找新的征服之地。
因此,布魯塞爾和華盛頓正在密切關注歐洲與中國的進出口,懷疑中國實施所謂的“傾銷”,即以低于國內價格甚至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向國外銷售商品,以在新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繳納關稅
因此,如今美國將“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價格提高一倍——這可能會產生副作用——而歐洲正在評估反制措施,這可能會導致對持有中國護照的車輛征收額外的懲罰性關稅。這些措施將在夏季和秋季之間生效,并將取代目前對進入中國的歐洲汽車制造商征收 25% 的稅款,而對進入中國的亞洲品牌僅征收 10% 的稅款。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商正試圖通過在歐盟尋找立足之地來規避新關稅,比亞迪已宣布將在匈牙利建立電動汽車生產廠,并將在三年內投入運營。但沖突不斷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