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財經評論員說,油價過低,會傷害到新能源創新。
剛剛經歷了油價高企周期,廣大吃瓜群眾好不容易在上周迎來一次油價回落,稍稍緩過一點勁來,這就有“專家”跟人民群眾的錢包過不去,公然唱反調?嬸可忍,叔不可忍!網友們自然對“專家”的論調展開了口誅筆伐。
“油價過低,會傷害到能源創新。長期享受這種低油價,可能對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包括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以及追求,帶來傷害。更重要的是擔心對新能源研發,對于新能源需求會不利。如果人們覺得既然油價便宜,那就繼續用石油好了,何必去想別的辦法,所以油價過低,帶來最嚴重的問題,可能會對新能源開發產生阻礙,因此我們一定要放長發展的眼光。”
仔細想想,專家的這番話,其實并沒有邏輯上的大問題。當油價低廉的時候,新能源對于消費者來說吸引力減弱,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自然不振,進而影響車企研發、制造新能源汽車的利潤和熱情。
然而,既然油價低廉,我們為什么一定需要新能源汽車呢?作為一項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成熟技術,內燃機已經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以化石燃料作為驅動力的汽車,仍然是絕大多數人的首選。
我們80后小時候,天天聽報紙雜志上說地球上的石油最快到21世紀初就要耗盡,但直到2018年的今天,全球的石油儲量反倒不減反增,尤其是美國頁巖氣技術成熟之后,帶來了一場能源領域的革命。如今,石油似乎并不像以往預料的那樣緊張,為什么我們要著急淘汰掉內燃機汽車呢?
所以,當大多數吃瓜群眾對專家的言論不屑一顧,為了宣泄情緒只顧大加批判的時候,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隱藏在背后的重要問題——我們為何需要新能源汽車?
且不去從什么溫室效應、全球變暖之類的宏大視角看待問題,葫蘆俠只想說,那是因為新能源本身就代表著未來。
新能源汽車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電”——無論是氫燃料電池、插電混動還是純電動,所謂的新能源,都跟“電”有關。之所以把這些與電相關的技術叫做新能源,除了說明它是一種新生的事故外,很多時候是代表了“先進”的意思。
內燃機在效率上比蒸汽機高,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所以石油對比木柴或者煤炭就是新能源。對于汽車,其實電動汽車早在100多年前就被發明出來,但受限于較低的能量密度,一直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直到鋰電池等儲能技術的應用,電機和控制系統成熟了,電動汽車才重新被推向了前臺。
所以,也并非使用“電”就叫新能源,而是人類正在尋找更先進的儲藏“電”的方式——并不是新瓶子裝了舊酒,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技術革命。
事實上,能量密度問題仍然困擾著人類。這就是為什么純電動車仍然讓我們存在“電量焦慮”,在現階段依然與內燃機汽車相比存在短板的原因——如果我們缺乏動力去研究更優秀的電池,來解決這一問題,電動汽車永遠難以真正取代內燃機。而與此同時,我們手機的續航問題也永遠得不到解決,甚至于人類想走向宇宙,也必須解決能量密度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動汽車、或者說“新能源”,不僅僅與汽車工業的未來息息相關,甚至關系到人類的未來。
如果說只是因為舍不得內燃機這個100多歲的寶貝的話,那就更是因噎廢食了。本茨和戴姆勒發明內燃機汽車的時候,馬車已經是成熟了數千年的技術了。相比較給堆草料就能跑上一天的馬車,汽車這種還需要儲存腥臭、骯臟的汽油,時不時還要因為故障拋錨的家伙,幾乎并沒有什么先進之處——與豪華的四輪馬車相比,卡爾·本茨的“三蹦子”無論從舒適度還是“推背感”來看,都沒有任何優越之處。
無論石油究竟什么時候被耗盡、無論溫室效應究竟會不會真正改變地球,“新能源”都是我們必須下重注,而且必須突破的技術。
當然,專家的說法未免有些杞人憂天。新能源究竟能否取得技術突破,最終讓汽車行業煥然一新,壓根就不是油價能夠決定的。即使汽油跟水一樣便宜,并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人類對能量密度的研究。畢竟,能量密度是關系全人類未來,并不只影響汽車一個行業。
如果明天就有科學家能夠發明出能讓汽車充電一小時、行駛半個月的新技術,新能源汽車將迅速取代內燃機汽車——就像iPhone出現后,智能手機迅速取代了功能機一樣。但這樣的技術,大概率不會是某個汽車廠商的功勞,而它什么時候能被發明出來,也尚未可知。
現在石油便宜,就讓大家享受于低廉的出行成本吧;至于電池技術,還是等科學家慢慢研究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