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電動之光帶給中國車市希望與溫暖
雖然早就過了元旦,但以農歷春節為新一年的起點是中國人的習慣和傳統,所以在春節前兩天也想說說新年愿望。
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以2576.9萬輛、同比降幅8.2%的業績黯然收官,包括車廠、車商、上游供應商以及汽車媒體在內的整個產業鏈都在瑟瑟發抖中向2019年告別。
對于2020,各種機構觀感不一甚至兩級分化。比如,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公司(S&PGlobalRatings)表示,到2020年,全球汽車銷售收入不會出現增長,預計這種情況將延續到2021年;而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表示,全球經濟似乎將在2020年初開始恢復增長,但將由新興市場而非西方市場推動。
即使在國內,面對2020的市場同樣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就認為,2020車市將繼續下滑,但幅度將縮減到2%;而乘用車聯席會則相對樂觀,認為2020年汽車市場將繼續向高質量方向發展,預計汽車銷量增長1%,乘用車銷量增長1%。
不過,有個相同的看法就是,中國將成為全球汽車市場增長的支撐力量,新增長的特點是向電動汽車的轉變。與分析機構的冷靜相比,身在其中的車企必須更加積極,更加積極地提升產品品質,更加積極地提升車輛性能,更加積極地推出更多的新能源產品,來提升信心,支撐更為高企的銷量目標。
2010年北京車展的時候,筆者曾寫下一篇文章《自主品牌爭鋒新能源領域》,當時的說法還叫自主品牌。經過10年的發展,當時的中國品牌汽車中只有比亞迪在新能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再有就是涌現了一批以互聯網思維攢車的新兵,號之曰“造車新勢力”。這大概算是10年來新能源的成績,這還是在政府付出巨量的補貼之后的成績。
站在2020的年首,站在一個全球電動化元年的風口,作為一個汽車媒體人許一個新年愿望,愿中國品牌在競爭的壓力下能夠提升新能源車的品質和技術,愿新能源的電動之光讓中國車市在2020能看到希望和溫暖。
2020,中國汽車與新能源一起奔跑,加油吧! 華商報記者 江小紅
備戰2020
車企從電動化開始
臨近春節,在去年獲得同比13.1%增長的寶馬在北京舉辦了“迎新春媒體溝通會”。會上,寶馬公布將在2020年推出17款全新產品,更為重要的是,寶馬將2020年定義為“新能源車之年”,年底前將會為中國消費者推出6款新能源車型。
“新能源車之年”的說法并不是寶馬一家的選擇,包括奔馳、大眾、豐田等多個車企巨頭都在今年有加速新能源的舉措。
5款新車開啟寶馬新能源車之年
新能源車之年并不是寶馬新能源化的開始。早在2011年,寶馬率先發布了新能源汽車“i”系列,并于2013年正式推出了兩款正向研發的新能源車型:純電動寶馬i3和插電混動超跑i8。不過,之后寶馬的新能源化就沒有了后續的動作。
蟄伏5年之后,寶馬的新能源再次發動,并在對手的刺激下加速:寶馬表示在2020年一季度推出三款車型,分別是5系插電式混合動力里程升級版(純電綜合續航里程將達到95公里)、全新X5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以及i8極夜流星限量版。此外,還表示該年將會推出新款i3以及X1的插電混動版車型。另一方面,未來純電動的MINI也將在國內生產。同時,寶馬到年底將在300個城市設置25萬個充電樁。
雖然寶馬在2017年就發布了“第一戰略”“ACES”,但這次的新能源車之年的提法才說明寶馬“插電”開始進入快車道。
三足鼎立的豪華之爭延伸到新能源
奔馳在新能源方面起步不早,但動作不慢。2016年奔馳就發布了C.A.S.E。電氣化戰略,同時發布了新能源子品牌奔馳EQ及首款EQ純電動概念SUV車型。去年這款純電動的EQC已經在中國上市,今年奔馳的一個重點車型將是EQS—新車定位為中大型車,相當于EQ純電動車型當中的S級,屬旗艦豪華車型。
奧迪方面則在去年完成了首款純電SUV奧迪e-tron以及首款國產純電動SUV――Q2Le-tron也進入中國市場。奧迪新車計劃顯示,2020年計劃推出12款新能源車型,其中包括7款插混,5款純電動。可以說從今年8月份到12月份都將是奧迪新能源車的表演時間,奧迪e-tronSportback、國產奧迪e-tron和A8Le-tron也將接連上市。
傳統強勢車企加速電動化
除了這些傳統的豪華品牌之外,包括大眾、豐田等國際大廠也選擇了在今年電加速。還有,作為全球唯一一家擁有HEV、PHEV、EV、FCEV全線電動化產品的汽車廠商,豐田同樣在今年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將在今年開啟“EV元年”,2020年豐田CHREV、奕澤EV,以及雷克薩斯UXEV,三款純電動車將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頂層設計推進電動化浪潮
這些國際車企業紛紛在中國開啟或加速電動化,既有市場方面中國品牌和新興造車企業的新能源產品刺激的市場因素,同樣有著深刻的政策背景。
國務院2012年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確定了以純電驅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
去年開始編撰的《2021年-203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從目前傳出的征求意見稿來看,基本上延續了上個規劃的方向: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競爭力將明顯提高,銷量占當年汽車總銷量的20%,有條件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比30%。補貼政策將全面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健全汽車稅制,鼓勵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消費”;“完善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建立與碳交易市場的銜接機制”;對“新能源汽車智慧城市”制定評價體系時稱,對獲得該稱號的地方,給予資金獎勵和政策支持等政策安排。
可以說,政策層面給與了企業新能源化的壓力,和地方政府督促車企加速新能源化的動力,雙管齊下自然車企業就會電力十足。
據了解,為車企加電的可不僅僅只有中國政府,比如德國政府就計劃在從2020年開始的5年中,將電動汽車購車補貼提高一半,作為加快采用低排放汽車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最新舉措:德國政府計劃將電動汽車補貼從現在的每輛3000歐元提高至4500歐元,對于售價超過4萬歐元的車型補貼將提高至5000歐元。除了補貼之外,預計到2030年,德國將擁有10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德國政府希望在2030年前讓1000萬輛電動車上路。
正是基于市場和政策的雙重刺激之下,車企大廠紛紛選擇在今年開始加速電動化,因此在證券市場上有人就提出了“2020年將是全球電動化元年”的說法。作為提前啟動電動化的市場,中國車市無疑將在這個風口上獲得更多的關注和發展。 華商報記者 江小紅
來源: 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