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物美價廉,先進技術成為中國電動汽車標簽
撰文/ 黃大路
編輯/ 牛跟尚
設計 /師 超
來源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德國之聲、英國每日郵報、美國彭博新聞社等網站
“豐田的成功出海跟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是離不開的,它們有當時最能節油的發動機,相對來說,這也是當時比較成熟的歐美主機廠并不具備的產品。” 奧地利EFS汽車企業咨詢公司總裁兼CEO雷霆生(TrulsThorstensen)在總結豐田出海模式時說。

這位和中國知名媒體汽車商業評論聯合舉辦過10屆“世界汽車專家評選中國年度汽車”——軒轅獎的資深專家表示,豐田有最節油的技術,而且它們非常聚焦在技術、質量和可靠性這三個產品特質上,并且有配套的營銷宣傳它們的技術。也是由于足夠的聚焦,現在人們對于日本汽車品牌有一個非常明晰的認識。
歷史有很多的相似性,歷史也不會重映,但企業發展經驗總是可以借鑒的。全球電動汽車制造商正利用先進技術,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上彼此競爭以及與本土品牌展開競爭。
8月10日,中國東風汽車集團旗下的嵐圖汽車宣布,其豪華電動MPV嵐圖夢想家獲得歐盟整車型式認證(EWVTA),歐洲版嵐圖夢想家將批量出口,并在歐盟境內所有國家正式上牌注冊。歐盟作為全球進出口管理法規最嚴格的市場之一,EWVTA認證涉及車輛安全、性能、環保、續航里程等多個測試項目,被公認為是國際上最具“含金量”的認證體系之一。

卡納利斯咨詢公司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說:“中國本土品牌利用它們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早期進入優勢,在先進輔助駕駛系統的開發和實施方面處于市場領先地位。”
美銀證券集團分析師說:“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加速整車平臺和技術方面的升級或創新,帶來卓越的用戶體驗。中國電動汽車產品比以前更具競爭力,我們認為中國電動汽車滲透率將繼續擴大。”
寶馬中國宣布正在加快開發L3級自動駕駛功能。7月底,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將向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小鵬汽車投資約7億美元收購其4.99%的股份。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現在正加速擴大本地電動汽車投資組合,同時為下一步創新做準備。”
如今,全球每兩輛電動汽車中就有一輛行駛在中國,中國汽車制造商只將美國汽車制造商特斯拉視作本土市場中真正的競爭對手。中國購車者尤其是高收入人群,近年來越來越傾向于購買本土品牌,“市場正在發生顛覆性變化。”
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正在與奇瑞集團聯合開發一款高智能的電動轎跑▼

報道稱,中國客戶的購車動機開始從對品牌價值的青睞轉向對技術含量的認可。咨詢公司貝里爾斯給出的觀點是:“購買德國豪車的主要動機是出于對品牌的喜愛,而購買中國高檔車則是對產品本身的認可。”
今年3月,俄羅斯汽車雜志《駕車》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58.7%的俄羅斯汽車愛好者表示可購買中國汽車。10.3%的民眾指出,他們打算購買中國汽車,因為想嘗試新的東西。
今年4月,英國一家網站調研,25%的英國人做好購買中國汽車的準備,有10%的人說,中國汽車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術。
德國司機有30%的人說,下次買車回考慮中國汽車,而西班牙的這個比例高達43%。
受訪者說,中國汽車相當現代、時尚,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挖走歐洲設計師,以確保其新車隊消費者有較高的吸引力。同時,中國汽車在歐洲擊敗了更知名的汽車品牌,獲得一些最高的安全評級。
商業周刊雜志的一篇報道以《全球電氣化轉型依賴于一家中國企業》為標題,說明寧德時代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的領先性以及其始終嚴格保護其知識產權,并不惜發動價格戰。
不僅是智能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等領域的遙遙領先,中國自動駕駛研發走在世界前列。
報道稱,對于特斯拉以及其他緊跟趨勢、轉向更高程度的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制造商而言,如果它們想要迎頭追趕、跟上這一趨勢,追蹤中國的人工智能路徑將非常重要。就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汽車而言,歐洲公司已經開始依賴像中科創達這樣的中國公司。

就像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專注于攻克電池難題并通過在政策方面領先從而有效制定了全球標準——一樣,自動駕駛領域也許最終也會遵循中國制定的人工智能規則。
商業周刊雜志在《大眾汽車的中國難題》一文指出,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的崛起得到中國科技巨頭的助力,自2021年以來,這些科技巨頭在汽車相關領域投入超190億美元。包括華為、百度等都在研發自動駕駛工具和所謂的智能座艙功能,重點關注司機和乘客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智能手機巨頭小米正在研發自己的智能汽車,預計在2024年大規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