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新成為習慣
■海剛在進行產品檢測 陳吉榮/攝
■海剛對員工進行手指口述現場培訓 陳吉榮/攝
■工作室成員研討改善課題 陳吉榮/攝
■海剛創新工作室團隊 陳吉榮/攝
■記者 陳吉榮 通訊員 陳敏捷
走進東風零部件集團刃量具分公司海剛創新工作室,“創新引領”四個大字格外醒目。
刃量具分公司海剛創新工作室初創于2018年8月,2020年9月由原東風裝備公司授牌,以東風公司勞模海剛姓名正式命名為海剛創新工作室。幾年來,海剛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勞模示范帶頭作用,激發廣大員工改善和創新活力,不斷發現并解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成為引導刃量具分公司創新工作的新引擎。據統計,自成立以來,創新工作室共完成創新改善課題74項,累計創效1854.88萬元。
巧施改善 報廢砂輪“再上崗”
“海剛班長,我想跟你反映個情況。”一天,創新工作室成員陳永紅手持成型磨齒機報廢拆下的砂輪找到海剛,反映工廠里很多按標準報廢的砂輪,剩余尺寸還較大就不再使用的問題。“這些砂輪還沒有用到極限,還有較大的利用價值,能否再利用?”陳永紅問。
海剛陷入沉思:有沒有什么法子,能讓已報廢的砂輪得以再利用呢?
很快,圍繞“如何將大尺寸報廢砂輪再利用”這個議題,海剛創新工作室成立了一支行動小分隊,積極尋找方法。
到了2021年7月,工廠引進了一臺新的成型磨齒機,機器安裝調試完成后,需要訂購砂輪。在創新工作室召開的一次工作研討會上,有成員大膽提出:“新成型磨齒機使用的砂輪就這樣報廢,太浪費了,能不能在其他設備上試試再利用?”
海剛認真想了想:“我記得有臺舊的成型磨齒機,可以把報廢的砂輪用來試用一下。”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說干就干,大家一起動手,把老設備上的砂輪拆了下來,與新的成型磨齒機報廢的砂輪做對比,發現這款砂輪內孔比老設備所匹配的砂輪內孔大5毫米。“沒關系,我們今年新引進了3D打印機,自己動手打印一個過渡墊圈,就能解決砂輪孔不一致的問題。”海剛建議。
大家積極配合,運用3D打印機打印的過渡墊圈,完美解決了兩款砂輪內孔差異帶來的安裝難題,完成產品加工品質驗證后,最終確認品質全部合格。從方案制定到結果驗證,一個月的時間,老設備上的砂輪實現了在新設備上的再使用。
“這項改善,每個月可以為我們節省工磨具費用4000元。”海剛介紹,改善雖小,但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砂輪的價值。他帶著記者來到一張擺滿工具的桌子前,“這里是臺虎鉗、3D打印機、鉆床、磨削設備等。”海剛一一介紹道,這些工具將幫助我們自主實施改善,對多數已報廢的大尺寸砂輪實現再利用,讓它們再“上崗”。
合力攻關 “洋設備”發揮高效能
2020年,刃量具分公司根據生產需要,從意大利引進了一臺磨齒機。這臺設備可以實現磨齒高精度加工,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
按照設備安裝調試要求,需要廠商從意大利安排人員進行現場服務,但受制于當時疫情防控要求,廠商工作人員不能來到生產現場。
“這讓我們的生產陷入了被動。”齒輪作業部部長張克旭說,由于設備無法得到專業的安裝調試,在自行進行試裝后一直存在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
眼看著昂貴的設備放在那里,產出不高,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海剛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們心里很著急。
“特殊時期,我們必須要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改善,解決這個難題。”海剛向大家提議。
改善提議發出后,多名成員報名加入攻關小組。一方面,海剛積極與意大利廠商進行溝通,獲得解決問題的專業意見;另一方面,團隊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多次溝通,團隊決定對標KAPP磨齒機,對新設備磨削工藝參數、砂輪等進行試驗驗證,并獲得了廠商的同意和授權。
大家集思廣益,設計試驗方法,一組一組參數反復驗證,終于尋找到最優參數,全體成員不由得松了一口氣。可在即將進行大批量生產時,新問題又出現了,加工產品出現磨削燒傷。怎么辦?是恢復以前的低效生產還是繼續改善,艱難的選擇擺在團隊眼前。
海剛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努力肯定有收獲,我們把改善持續做下去,就不信不能提升效率。”大家沉下心來,再次向難題發起“進攻”。
此后,他們針對砂輪、磨削冷卻、工裝等可能導致磨削燒傷的因素一一進行改善驗證,經歷20余項相關驗證、測試后,團隊實現了磨齒機班產量提升75%的挑戰目標,僅在2021年5月至11月期間,就實現改善收益60.8萬元。
“你們的改善真的很了不起。”當海剛把優化后的磨削參數告知意大利廠商,遠在海外的廠商感到不可思議,并對創新工作室的工作成績發出贊嘆。
海剛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們的這項改善,已經被廠商運用到他們的設備標準配置中。”
聚力創新 比學趕超當先鋒
“昨天發在群里的目標大家也看到了,我們的改善目標是三個,希望大家集思廣益,盡量把我們班組的改善目標完成。”班前會上,KAPP班班長張玲結對大家說。
“我們現在開展了‘5+1+1’課堂(每周培訓5天,每次培訓一小時,每周進行一次考核),進行改善培訓,還以班前會的形式,組織員工進行改善學習,引導每一位員工在日常工作中,積極發現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尋求解決方案。”創新工作室創建推進人侯文釗告訴記者。
為提升員工崗位技能和創新能力,海剛創新工作室為員工提供了種類豐富的培訓課件,包括QC手法、五個WHY、提案改善制度等改善相關課件,為員工搭建學習平臺的同時還建立了課題發表、交流共享、表彰獎勵等機制,不斷提升員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正是這種良性循環的創新改善機制,推動廣大員工積極改善,解決了車間的各種問題,為工廠生產經營目標提供了支撐。
“‘5+1+1’課堂為員工提供了學習平臺,更加適合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未來,創新工作室會帶動更多基層員工,引導員工建立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品質作為重點改善方向,保持工作室的目標與工廠目標高度契合。”侯文釗說。
據了解,僅2021年,海剛創新工作室共開展“5+1+1”課堂培訓86次,培訓員工24人,其中6人通過競聘走上班組管理崗位。如今,刃量具分公司工廠內部學習氛圍濃厚,參與“5+1+1”課堂培訓已經成為員工的自覺行動,“無創新 不工作”越發成為員工的自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