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電動化的迷霧與爭議:質疑是轉折的開始嗎?
王國信 劉曉林/文 廣州車展是中國汽車業年前最后一場盛會,但令人意外地是,這一天的熱點是來自萬里之外的美國車企特斯拉。特斯拉在廣州車展低調展出了其國產車,這款車將于今年年底上市。而在美國總部,特斯拉展出了其一款全新的產品。這是一款創意來自電影《銀翼殺手》的電動皮卡Cy-bertruck,該車采用大切面設計,頗具未來感,有著濃厚的Cyberpunk(賽博朋克)風格。

除了獨特的設計以外,馬斯克宣稱Cybertruck的裝甲車窗可“防彈”。但尷尬的是,在發布會上,當設計師Franz向駕駛座側車窗投擲棒球大小的金屬球時,前后兩扇車窗都出現了明顯裂痕。以至于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只能尬笑著說,還有繼續改進的空間。這一段現場砸玻璃失敗的視頻在當天順利上了熱搜。而在廣州車展上,沒有一款新車能引起這么大的轟動。
在中國有數以百計的新汽車品牌,乘用車領域超過20家,不過沒有真正意義上帶來劃時代產品的企業。而從全球來看,大部分足以吸引眼球的產品也都還是概念車階段。從這個角度來講,大膽的特斯拉無疑是成功的,盡管它往往忽略了傳統車企最為重視的安全。
而廣州車展也并非沒有亮點,在技術路線上,一些觀點上的分化開始逐漸清晰。上汽通用總經理王永清有點“語出驚人”。王永清說,純電動汽車還不是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造電動汽車也遠不是賺錢的生意,車企壓力非常大,發展這塊是沒辦法的事王永清表示,電池成本過高和二手電動車殘值過低兩個問題得不到解決,真實需求難以出現,車企會非常困難。王永清提供數據稱,2019年1-9月全國賣給個人用戶的電動車僅十余萬輛,剩下的全部投放給了B端出行市場。前九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共銷售87.2萬輛。
東風日產副總經理陳昊也在采訪中直言,現在新能源汽車私人用戶比例很少,大部分是大宗用戶。該公司另外一位高管馬磊在之前表示,根據調查現在電動車70%是網約車用途。東風日產目前也正在加碼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但高管對市場有點悲觀的判斷還是令人意外。
豐田系的車企對電動車一直抱有遲疑的態度,作為豐田技術的集大成者,其旗下豪華品牌雷克薩斯的高層也毫不掩飾這種遲疑。LEXUS雷克薩斯電氣化車型總工程師渡邊剛特別對經濟觀察報記者強調了一個事實,即電動車在汽車誕生之初就存在,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盡管在廣州車展上發布了其首款電動車,但LEXUS雷克薩斯國際總裁澤良宏坦率地表示,其不認為純電動車型是唯一的解決方案,而這家公司依然會以混合動力技術為核心。
雷克薩斯的邏輯看起來沒有漏洞。他們認為,油電混合動力的汽車是非常善于控制技術和控制精度的,而這也是決定電動車安全與否的關鍵。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車展期間的媒體溝通中對記者強調了長城的戰略不是“電動車”,而是“清潔化”。魏建軍認為,汽車的清潔化不只是純電動或者燃料電池,清潔化指的是發動機效率更高、發動機也更清潔,不是要消滅發動機。長城汽車在努力把發動機的燃燒效率進一步提升,因而在長城汽車的戰略中,所謂的新四化并沒有單獨的“電動化”這一項。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半年前,寶馬研發總監弗羅里希(Klaus?Froelich)在接受采訪時一個觀點——“沒有消費者對純電動汽車有需求。一個也沒有。是監管機構對純電動汽車有要求。寶馬預計柴油發動車至少還能存在20年,汽油發動機至少能存在30年。”實際上,自電動車戰略的提出,各方面的質疑聲就不斷。
當然,這一觀點是一個存粹的汽車制造商或者說商人站在純粹商業角度的解讀。而電動車顯然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商品范疇,在全球氣候安全的戰略高度下,電動車其實從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宣布過,其并非由市場需求催生的產品。當然,誕生在降低碳排放需求下的電動車,在脫離政策補貼推助后,其最終的發展也仍需要遵守自由的市場競爭規律。
而大部分人對電動車汽車也仍持有樂觀預期。目前只做純電動產品的新造車企業更是如此,他們對自己“押寶”的方向,充滿了自信。小鵬汽車總裁顧宏地在剛完成的融資信息溝通會上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電動車市場的下滑現在不能叫黎明前的黑暗,因為沒有人質疑新能源汽車或者電動汽車在幾年之后會達到數百萬或者是成倍的增長。顧宏地認為,結果是已經確定的事情,只是過程怎樣不知道。
顧宏地的聲音代表了可以說99.9%的新造車企業的看法。在大部分在中國生產的企業來看,電動化似乎都是救星一樣的存在。比如在中國市場受到重創的法國標致雪鐵龍,他們正在快速的引入電動車,想以此實現市場的反轉。福特、現代也是同樣如此,他們正在計劃著雄心勃勃的新能源汽車計劃,更不要說一直在中國市場保持領先的大眾。不過,盡管大眾有龐大的電動車計劃,但對市場的前景,該公司一些高層一樣感到迷惑。
對于豪華車企業而來說,電動車似乎機會更大。戴姆勒大中華區董事長唐仕凱(Hubertus?Troska)對記者表達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唐仕凱相信,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現在的下滑是正常的表現,因為這是去補貼的過程,而一個市場的良性發展不能僅憑補貼,真正的客戶需求也是重要的驅動力。唐仕凱認為好的產品可以很好地刺激購物需求。目前的電動車大部分是非豪華品牌的產品。但在未來,豪華品牌有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進一步增長的潛力。
在廣州車展上,電動車的未來第一次如此涇渭分明的出現了兩派,這是此前沒有過的現象。當汽車產業處于這樣一個轉型期,而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又處于這樣一個低迷期,謹慎的變革似乎是更好的選擇。但問題是如何變革,朝哪里變革?上千億的補貼之后,電動車的方向與市場反應仍然難以匹配,能源改革又如何匹配出行需要,重新思考產業的難點痛點,對癥下藥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