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掉鏈子的“駱總管”
■駱華波(左)與同事討論現場改善課題 陳吉榮/攝
■駱華波(左)與同事交流焊接技巧 陳吉榮/攝
■駱華波對員工進行培訓 陳吉榮/攝
■記者 陳吉榮 特約記者 雷興強
一條完美的焊縫是怎么形成的?對焊工來說,需要如“狙擊手”一樣有足夠的耐心,哪怕一次呼吸、一絲輕微情緒波動都會影響焊接質量。
自參加工作以來,東風特種裝備事業部(東風越野車有限公司)員工駱華波,以超常的耐心和專注度,一步步從學徒工成長為技術能手,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不平凡的青春。11年過去,駱華波當上了鉚焊車間修磨交檢班班長,成為同事們眼中從不掉鏈子的“駱總管”,也成為東風公司2021年度勞動模范。
“一條完美的焊縫,就是我們的目標”
駱華波對焊接的熱愛,始于欣賞。
2011年4月,駱華波滿懷憧憬來到東風越野車有限公司。進廠的第一天,駱華波被縱梁工位上焊工師傅們焊出來的焊縫所吸引。“那些焊縫像魚鱗一樣均勻,特別美,那個時候我就暗暗下決心,我要焊得和那些師傅一樣好,甚至更好。”駱華波說。
還在學徒期的駱華波一刻也不敢懈怠,每天早來晚走。為更好地掌握焊接技術,他仔細觀察師父的“一招一式”,將每一個焊條擺動的頻率和幅度都牢記在心,就連吃飯時也不忘翻閱焊接方面的資料,并積極向師父請教。
一有時間,駱華波就默默地練習,通過反復練習去尋找自己的缺點,然后再不斷總結、提高。慢慢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了他的工作習慣,“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好”的思想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
然而焊接這條路并不好走,高溫的環境、高濃度的煙塵、刺眼的弧光……這些都是一般人體驗不到的。一次,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塊焊渣掉進駱華波的鞋子里,為了讓焊縫一次成型,駱華波強忍疼痛,繼續焊接。“當時很疼,但是沒有辦法,不能停下,停下就會出現接頭,接頭就是缺陷。”駱華波說。完成焊接后,當駱華波脫下鞋,腳上已經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水泡。像這樣的燙傷,在駱華波身上已有多處。
“這些‘皮肉之苦’不算什么。”駱華波說。用勤勞的汗水鋪就成長之路,駱華波迅速從技術“小白”成長為技術能手。
如今,駱華波逐漸承擔起東風特裝新員工焊接技能培訓工作。作為質量員,駱華波不斷優化技能培訓體系,反復總結經驗,編制出《猛士焊工培訓教程》課件,極大提高了員工技能水平,有力支撐了產品質量提升。
“我在培訓的時候時常會告訴員工,一條完美的焊縫,不出現任何缺陷,就是我們的目標。”駱華波說,高標準、嚴要求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每位參加培訓員工的要求。
“師父對我很嚴格,每次對我進行一對一指導的時候都會指出問題,讓我學會了多種焊接手法,成為了班組的全線通。”駱華波的徒弟梅君寶說。
焊工隊伍的整體實力是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今年,我們會對焊接不良做專項培訓,把一次交檢合格率從去年的94%提升至97%。”駱華波滿懷信心地說。
在駱華波的帶領下,鉚焊車間已形成全員鉆研技能、學習技能、練就技能的濃厚氛圍。2021年,車間成員在十堰市“車城狀元”技能大賽焊工組中摘金奪銀。
“不放過任何問題,是每個人的責任”
2018年,由于猛士b平臺生產建設工作啟動,東風特裝決定搭建一條新的鉚焊生產線,駱華波被任命為鉚焊車間工作推進負責人。
新設備、新產品、新工藝,讓駱華波一時犯了難。“因為是新車型,誰都沒見過,更不知道該怎么干,所有的問題都是通過現場去實踐,才能找出來。”駱華波告訴記者。
那段時間,駱華波每天扎根車間,和同事一起調試,共識別出600多個改善點,并組織分析對策,牽頭制定解決方案。
當時,發動機蓋板配焊是一個瓶頸工位,調配后的發動機蓋板總成一致性差成了駱華波的一塊“心病”。為解決問題,駱華波每天泡在現場,尋找原因。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和同事的多次實踐下,將發動機蓋鋼板邊緣兩側的圓弧段改為直線段,并制作專用工位器具增加剛性固定,徹底實現b平臺5種車型的發動機蓋板總成100%通用互換。這一改善獲得了東風特裝事業部2019年質量攻關改進一等獎。
在建設猛士b平臺項目的三年里,駱華波一直處于待命狀態,一周只回2次家,吃住在車間是常態。需要操心的事兒太多,駱華波異常忙碌,同事們也因此叫他“駱總管”。
“那時候工作太忙,家里的事基本上都是妻子在操持。”駱華波說,偶爾回趟家,孩子基本上也都睡了,跟孩子說說話的機會都很少。
2021年7月8日,東風猛士首款民品M50正式量產下線。駱華波主動參與民品M50單雙排試制生產,他和同事通過調試識別工藝、設計、部品、夾具等方面共計158項問題,并對問題進行跟蹤,開展課題立項,按計劃推進解決,以保證民品M50成功上市。
“任何小問題都會影響整車的質量,不放過任何問題,是每個人的責任。”駱華波說。
“駱華波在工作中一直任勞任怨,且從不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一直是大家學習的榜樣。”鉚焊車間主任劉佳兵說。
做問題的“終結者”
在駱華波看來,獲評東風公司勞動模范,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唯有“傳承”和“創新”,才能不斷突破自我,變得更好。
在鉚焊車間,車間里的前圍與前縱梁工位上,都安裝著一個縱梁防傾倒限位裝置,這個裝置的設計者正是駱華波。
以前,在生產運行過程中,重達60斤的縱梁,不僅給車間前圍與前縱梁工位上的兩個班組造成了搬運作業的困擾,還嚴重影響了生產節拍。發現問題后,駱華波主動表示,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駱華波從工位布局著手,重新設計了工位器具,安裝了縱梁防傾倒限位裝置,盡量減少員工的搬運次數。
“能不能讓大家干得再舒服點,讓生產效率再提高一點呢?”初步解決問題后,駱華波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于是他大膽設想,增加了一個封裝平臺,改變了作業方式,用機器代替人工,徹底消除了困難作業。
小改善產生了大效益。此項改善一舉解決了兩個班組作業困難的大難題——把作業負荷及作業姿勢從5級困難作業降到了3級正常作業,還減少了車架班1名作業人員,車架班b平臺生產整體作業充實度由原來的56%提升至80%。
“這項改善實施以來,不僅減輕了我們的勞動強度,還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鉚焊車架焊接班班長李鋒表示。
從細節著手,做問題的“終結者”。僅2021年,駱華波共指導車間開展改善531項,提出降成本提案與合理化建議265項,通過各項改善課題推進落實,車間2021年單車制造成本下降376元,較2020年下降26%。
“學會思考很重要,平時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我都會去想辦法解決。”駱華波說。
當前,駱華波正帶領團隊日夜兼程地攻關《白車身骨骼精度提升》《猛士b平臺制造效率提升》等課題。他說,將立足本崗,帶動團隊成員攻克更多改善課題,為東風猛士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