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大眾中國穆拓睿:向新能源汽車轉變是不可逆趨勢
大眾集團(中國)集團研發執行副總裁穆拓睿。攝影/王琳琳
當前,全球汽車市場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從傳統燃油車向電動汽車轉向、向智能網聯轉變,車企都在加碼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等領域,意圖提前搶占市場份額。

在8月13日-8月15日召開的2020中國汽車論壇期間,大眾集團(中國)集團研發執行副總裁穆拓睿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從傳統的燃油車向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的轉變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
技術呈現電動化等三大趨勢
新京報:目前世界汽車研發的趨勢,大眾是怎么樣的判斷?
穆拓睿:我們判斷關于汽車行業的發展有三大趨勢。
第一個,當然是電動化,從傳統的燃油車向電動汽車,包括新能源汽車的轉變,其實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
第二個大趨勢就是智能網聯,包括車機上面,車和網絡的連接,包括車和其他周圍環境的連接,就是V2X,就是出于消費者對智能網聯部分的需求。
第三個是駕駛自動化的大趨勢,自動駕駛這塊和汽車安全有非常緊密的連接。
對于未來的展望,新汽車的技術我們看到了互相融合的趨勢,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也越來越強。所以這其實是對整個汽車行業的挑戰,怎么樣能夠在汽車的架構和技術參數以及軟件上做一些調整,以滿足互相融合的大趨勢,好讓出行和汽車本身的智能化給消費者最好的體驗。
新京報:目前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在技術方面發展的趨勢是怎么樣的?
穆拓睿:在電動化的領域,之前我們電動汽車的平臺都是以機械制造為主的,是傳統的汽車平臺。我們試圖做全新的純電動的平臺,目前有新的MEB全電動平臺。此外,在豪華的領域有全新的PB平臺給到奧迪品牌和保時捷品牌。
在這兩個平臺,全新的電動技術平臺的車都已經引入市場了,2020年最新款的ID.4這輛車也會引入到中國市場。
在智能網聯方面,我們也是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
在奧迪品牌方面,奧迪A4L已經在2020年2月份上市了,可以體驗到新的信息娛樂系統,把中國區、中國消費者最需要在車上的功能都已經搭載在車上,比如說聽書的功能,都是為中國消費者額外研發的,中國消費者在定義智能網聯的需求走在世界的前列。
除了奧迪品牌以外,在大眾品牌包括其他的品牌,我們也會有相似的舉措,在大眾品牌方面,我們搭載了安卓微生態系統的平臺,給消費者提供最好的和中國區合作包括和騰訊合作的信息娛樂系統。
在遠程控車方面,跟外界的互聯方面,我們也有一些全新的舉措。在第三個技術趨勢自動駕駛上,大眾汽車集團認為中國區的需求以及消費者現在最急需的需求是駕駛輔助系統,包括自動泊車,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講的L2的方式,這是消費者最需要日常使用的場景。
我們能夠提供解決方案,所以在這方面我們也是貼近市場,給中國消費者研發了量身定制的參數,因為中國消費者從路況和使用習慣上都有特殊性,所以我們有很大的研發團隊特意在中國區為中國消費者定制雷達系統的定速巡航和自動泊車等功能。
數字化時代、技術融合趨勢下加大挑戰
新京報: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大眾如何解決的?
穆拓睿:我認為傳統車企進入到數字化的時代,尤其是在中國這么一個比較充滿挑戰的、日新月異的國家里面,感到壓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三大趨勢融合的背景下,我們不可能像機械制造時代一樣,某個核心技術的突破會帶來技術亮點就可以了;在現在這樣智能互聯的情況下,所有的一切都互聯,所有的一切都互相依賴的時候,其實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除了自己研發以外,在中國區我們還和中國的本土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其中當然包括跟中國的一些高新技術企業,還有互聯網巨頭,比如說騰訊、阿里、華為這些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在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方面深度合作。
在電池領域我們也積極尋找本土的更優質的供應商,目前寧德時代是作為集團第一家認證過的供應商,現在我們也在積極尋找第二家、第三家,最近大眾集團投資了國軒高科。
除了和企業的合作,也會有大學的合作,促進創新;也會有地方政府的合作,促進行業的交流,以及促進中國地方上的基礎設施的架構,其中包括國汽智聯公司,我們大眾集團作為股東進行了參股,和中國的各個主要汽車企業和汽車行業協會都進行了深度的交流。
我們認為在這么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里面,其實合作對于我們來說是比較好的機遇,我們下一步在中國本土工作的重點,說明我們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企業,而是真正地跟本土環境站在一起,跟消費者站在一起,以及跟行業里面更優秀的企業站在一起。
新京報記者 王琳琳 攝影 王琳琳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