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延風:嵐圖是東風實現品牌向上的實際行動
4月19日,嵐圖汽車首款量產SUV嵐圖FREE增程版和電動版首次亮相上海國際車展,并首發寶釉藍、翡玉綠兩款新顏色車型。發布活動現場,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為嵐圖站臺,并接受媒體群訪。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大力推動汽車電動化
記者:目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對汽車產業轉型有什么重要意義?東風作為汽車行業龍頭企業,如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竺延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對汽車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引導作用。從微觀來講,一臺汽車的排放量并不算大;但從行業角度,結合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汽車社會結構,就會發現完全相反的事實。我國每年有2000多萬輛汽車走向市場,加上2億多的保有量,碳排放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所以,汽車行業節能減排對碳達峰、碳中和有重要意義。
首先我們要將現在的存量減少,可以通過改進傳統燃油機和發展混動系統提高燃油效率,減少排放。另外,要結合行業轉型,大力推動汽車電動化。經過十年以上的技術積累和準備,我們國家的電動化汽車產品,已經到了大規模商品化階段。
“十四五”期間,國家提出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20%,東風也做了相應規劃。我們推出的嵐圖汽車就是高端智能電動化的產品,也是為碳達峰、碳中和作貢獻的產品,同時也是我們的技術方向。
除乘用車領域外,東風在商用車領域也大力推進混動和電動化,氫燃料電池的相關研發與應用同步展開。這些都是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所做的技術準備。此外,“十四五”期間,東風在制造端的萬元產值能耗也會下降12%至15%。
記者:東風在新能源領域的總量目標和比例目標是什么?
竺延風:到2025年,我們的電動車總量會超過100萬臺,比例會超過20%,這是一個相對保守的數字。實際上,從現在的推進速度、市場需求以及社會各方面的要求看,我們可能會加快,或超過這個設定目標。
在汽車高端智能電動化過程中,東風已實現主動主導
記者:針對汽車行業的“卡脖子”技術,東風有做什么樣的突破和研發布局?
竺延風:我們已經對汽車關鍵核心技術進行了認真梳理,并發布了“東方風起”戰略規劃,其中一方面是掌握芯片等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是掌握軟件開發、特別是智能算法方面的技術。東風已經進行了相應探索,并在更廣泛的產業鏈范圍內,跟國內外可開放資源通力合作,把東風打造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帶動全價值產業鏈共同開發核心技術。
從目前來看,我們已具備相當大的主動權,特別是高端智能電動化過程中,在豐富的技術積累,以及國家整體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的要求下,東風已實現主動主導。
記者:如何看待中國汽車自主品牌不約而同“向上”發展,東風將如何實現品牌向上?
竺延風: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嵐圖FREE的誕生,本身就是我們實現品牌向上的一個實際行動。在汽車普及過程中,大家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升級。同時,互聯網和IT技術融入汽車以后,移動平臺的概念也在變化。我們提出了“第三空間”,與汽車單純作為一個運輸產品來講,“第三空間”的概念完全不同。作為一個生存空間,它從過去的一維變成多維,所賦予的內容更加豐富,這也是品牌升級的重要內容。
嵐圖不是趕時髦的、一閃而過的產品
記者:這次上海國際車展,東風帶來了哪些新產品、新技術?
竺延風:全新零焦慮高端智能電動品牌嵐圖首款量產SUV嵐圖FREE,正是符合目前汽車市場客戶需求的產品。它擁有更時尚的外觀,但是我們更追求“淡、靜、雅”,因為它面對的客戶是新中堅力量,也就是現在社會中的骨干群體。它不是趕時髦的、一閃而過的產品,更多的是韌性和底蘊。嵐圖FREE的智能座艙給人一種儀式感、尊嚴感,同時可實現手勢、語音、神態等多種交互。乘坐體驗方面,我們在它的大空間以及降噪方面有更多考慮,讓出行過程變成一種真正的享受。我們已經向客戶詳細介紹了嵐圖產品,大家可以通過圖片,了解嵐圖在安全上的設計,以及在各種自然環境下的適應性設計。
同時,我們還面向喜歡三廂車的群體,推出了東風風神奕炫MAX,客戶可以同時感受到它的運動性、商務性和大空間。我們在車型尺寸上實現了突破,將更多的科技元素融入進去,讓客戶在同等價值下享受更豐富的內容。
我們提出的轉型,就是讓東風成為為用戶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科技企業,所以這次東風的展臺賦予了更多科技內涵,展現科技與產品之間的深度融合,做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引領者。
記者:當前,國企改革進入關鍵期,東風的改革如何推進?
竺延風:我們正按照相關要求,穩步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實施。事實上,我們將嵐圖品牌定義為“新實力”,它既包含了“新勢力”的市場化元素,又與東風50余年積淀下來的信賴感和責任感相融合,這里面本身就包含了改革。現在大家感受到的產品研發速度、生產效率,以及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等等,就是改革重要的成果,就是為了滿足市場化競爭需求。未來,嵐圖將以每年推出一款新品的速度,繼續鞏固改革成果。
東風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筑牢基礎,產品只是改革成果的一個體現,我們不再是一家傳統的老國企,一個面向新時代的體制機制正在形成。(記者 周惠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