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大戰一觸即發,行業巨頭將如何應對?
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異軍突起,以蔚來,理想智造為首的造車新勢力相繼交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而大眾,寶馬領銜的老牌車企,好像并沒有在新能源車型方面有太大建樹,但是在2019年和2020年兩個新能源產業大年,老牌車企們,可是正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大眾集團
混動為起點,穩扎穩打,全面促進新能源車型投放
大眾汽車作為進入國內時間最久的汽車廠家之一,一直很受國內消費者的青睞,而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大眾采用了“先造平臺后造車”這種穩扎穩打的生產方式,開發出了全新的MEB純電動平臺,同時也是世界首條為大規模汽車生產,而開發的純電動汽車模塊化生產線。
該生產線采用平板式電池排列方式,使產品的續航里程最長可達550公里。車主的里程焦慮感將會大大降低。駕駛科技方面,該平臺的產品,在將來甚至可以實現全面的自動駕駛功能。
目前,途觀L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已經成功首發亮相。明年年初,朗逸純電動車型,帕薩特插電式混合動力等新能源產品,將相繼上市。基于MEB平臺的I.D.系列首款車型——Neo掀背車也將于2020年上市。奧迪公司的E-Tron,保時捷公司的Taycan車型,也都將會在明年陸續量產。
寶馬集團
新能源領域先行者,詣在完善自身產品線
寶馬是大家印象里,比較早開始自己新能源計劃的品牌,早在幾年前,i3就已經取得了喜人的銷量,從而使寶馬占據了全球電動車銷量10%的份額,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商之一。
但實際上寶馬的新能源之路,要比想象中的早的多,早在1972年,寶馬就造出了一臺續航里程可達200公里的新能源電動車,在此后的日子里,寶馬從未間斷過對新能源領域的探索與嘗試,相繼出過Mini E、HybirdX6等一系列車型,直到2013年的i3和i8的推出,寶馬新能源車型才算是一炮而紅。
而如今的寶馬新能源車型,更是繼往開來,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車系——BMW新能源家族,該系列有BMW i3、BMW i8、BMW 5系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BMW 7系插電式混合動力,BMW X1插電式混合動力、BMW X5插電式混合動力,共10款新能源車型,完成了從小型轎車到大型行政轎車,從SUV甚至到超跑領域的產品覆蓋工作。
而目前,寶馬已經將BMW i1到i9、iX1到iX9的車型編號全部注冊完畢,這也就意味著,BMW新能源家族,將至少擁有25款車型,其中至少12款是純電動汽車,目前所知,已經被命名為 i4的,正是去年在法蘭克福全球首展的,BMW i Vision 車型;2019年,寶馬還將推出純電動版MINI車型;iX3車型也將在2020年推出,屆時,寶馬將會擁有,真正完善的新能源車系;而2021年,備受矚目的新世代新能源汽車——BMW iNEXT,也將推出。
日產集團
加快國內新能源布局,促進電動汽車本土化生產
面對當下中國火熱的新能源市場,日產汽車在今年也帶來了旗下最新的—軒逸·純電車型,并且新車會在中國市場推出,從而正式開啟了日產汽車在華的電動元年計劃。
從今年8月份開始,軒逸純電動車型,就將在國內進行生產,這也是合資廠商第一款在中國量產的純電動車型,日產的全新聆風,也將于明年進口,作為量產最早的純電動車型之一,全新換代車型的續航里程已經提升到了400公里,并且搭載了ProPILOT以及e-Pedal等前沿技術。將以進口的形式來到國內。
而純電動軒逸的到來,也標志著日產正式啟動了新能源計劃,并且據報道稱,日產已經投入巨額資金在華建廠,未來將向中國引入40個全新車型,其中20個是電動化車型。日產汽車將推出更多電氣化產品,完善旗下新能源產品布局。
長城汽車
初生牛犢不怕虎,用良心,造好車。
在老牌車企正摩拳擦掌,完善自身產品線的同時,國產品牌也沒有示弱,反而勢頭更加兇猛,在眾多國產品牌之中,長城歐拉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18年下半年,長城汽車業務不斷調整,并且開創了歐拉品牌,而新能源領域一切都是新的,歐拉就更容易打拼出一片天地,從而橫向拓寬長城汽車的產品覆蓋面。
而在今年的廣州國際汽車展上,長城歐拉展出了iQ和R系兩大產品,并宣布iQ 401高續航版上市。歐拉全新都采用了純電動專屬的ME平臺進行生產(ME平臺是中國第一個電動車專屬平臺)。歐拉潛心打造新能源專屬平臺,再通過專屬平臺生產電動汽車的行為。帶來的自然是,車型推出之后的盛贊不斷。
目前,歐拉iQ普版已經上市之初,便用了20天的時間,售出并交付了近6000輛訂單,并且在4S店迅速開業的同時,也售出了近1000臺的終端銷售訂單。而第二款車型的R1,在推出后也是大受好評,兩款車型的成功退出,使歐拉品牌的消費者認可度不斷提高。
筆者說: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國內造車企業已經搶占了先機,但是,國外的汽車巨頭,也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了。
而且,國內造車企業還需要面臨一個市場的分水嶺。在2019年,如果交付的新能源車型在產品質量和技術層面,表現的足夠完美,國內車企就有機會穩住國內市場,從而搶占到足夠的話語權,
老牌車企們,也勢必會加快產品更新計劃,從而盡可能的將失去的先機再奪回來。總之,不管是國內異軍突起的新興造車勢力,還是國外的老牌汽車巨頭,都會在2019年的中國市場,面臨巨大的挑戰,究竟是誰勝誰負,請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