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充電產業存在結構升級、全量擴增雙重機遇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如何結合國家政策以及市場需求提升充換電行業自主創新技術能力、優化基礎設施是一個重要議題。近期舉行的“2023第九屆中國國際電動汽車充換電產業大會”上,與會嘉賓認為,公共充電樁市場發展空間廣闊,目前各城市發展呈現“階梯化”,未來城市公共充電樁存在結構升級和全量擴增雙重機遇。
當前新能源公共車樁分布并不均衡。中汽數據有限公司補能戰略研究室主任呂旺指出:“新能源汽車從2021年開始爆發式增長,但充電樁的發展卻出現結構性失衡。公共充電樁的建設、投運,和私樁相比速度非常緩慢。近幾年私樁占比越來越多,反而公樁建設有所放緩,用戶在公共充電補能環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指出,當前充電行業存在著充電樁覆蓋、服務和價格的“不可能三角”。此外,客戶體驗不強,部分公共充電樁缺乏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務,用戶需要注冊多個App、多張卡片,支付渠道也比較繁雜。一些信息溝通、信息反饋還沒有及時建立,出現了很多數據壁壘、信息孤島的現象。
為了破解這些痼疾,數字化正在助力探索打破“不可能三角”。據朗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新華介紹,在大數據的賦能下,新能源充電樁資產的有效利用率從2020年的34.9%提升至2021年的54.9%,提升了20個百分點。基于城市熱力、地段物業、附近小區等影響因素,充電站能夠做到精準選址,資產正在被更加有效地利用,投建運營商也更快地接近扭虧為盈的拐點。

實際上,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充換電行業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重要的基礎設施,也將隨之駛入發展快車道。
理想汽車超充網絡充電系統與數據運營負責人郭仲福指出,隨著新能源汽車用戶的長途出行,補能需求日益高漲,高速補能需求目前在覆蓋率上還是非常不足,已經愈發成為短板。在高速超充的布局上,截至5月底,理想汽車已完成25座超充站的建設,規劃到2023年底完成300座超充站的建設。2025年底完成3000座整體的自建站建設,其中1000座以上的高速超充站,全國高速里程覆蓋率90%。
新電途則聯合充電樁運營商共同發布“百城萬站星鏈計劃”,將在全國100多個城市建設超過一萬座“品牌站”,打造涵蓋“充電+洗車+用餐+休閑”等一體化服務場景。
從城市的角度講,公共充電樁存在結構升級和全量擴增的雙重機遇。呂旺舉例,有一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很好,但從數量上看,增長的空間仍然很大。對于這些城市,在現有的公共基礎設施上仍然需要進行一些集中的公共充電樁擴建;更新換代上,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充電樁中,交流電的占比非常高,但車企、消費者的未來補能需求一定是直流充電為主,因此將現有的充電樁升級替換成直流樁,市場空間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