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星與Rivian稱電動汽車不足以實現氣候目標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道,電動汽車初創企業極星和Rivian因堅持不懈地追蹤各自的企業排放而聞名,兩家公司都會詳細記錄自己對環境的影響,包括從工廠的燈光到汽車輪胎的橡膠等各個方面。
2月8日,極星、Rivian與咨詢巨頭Kearney展開合作,三家公司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他們認為僅僅依靠電動汽車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中規定的排放要求。
Kearney發現,全球汽車行業需要在2050年前將累計碳排放量控制在800億噸以下,才能為《巴黎協定》的目標盡一份力,但目前該行業每年的排放量約為60億噸。報告指出,按照這個速度計算,汽車制造商們將在2035年之前集體突破排放門檻,并在2050年之前幾乎翻倍。

圖片來源:極星
極星首席可持續發展官Fredrika Klarén表示:“當他們第一次公布這些數字時,我感到非常震驚。我們現在已經到了走入一個危機的地步了。”
所以,這份報告得出結論:僅僅依靠電動汽車無法實現《巴黎協議》的目標。即使是完全由可再生資源提供動力的純電動汽車,也不能使汽車工業的碳排放量控制在氣候目標之下。極星和Rivian認為,發展電動汽車不足以讓汽車行業盡到《巴黎協議》規定的減排責任。
要想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汽車行業必須在2033年之前完全用可再生能源為電動車充電,屆時該行業還需要將供應鏈和制造的排放量減少81%。Kearney全球可持續發展總監Angela Hultberg表示:“無論如何模擬,我們都無法實現目標。”
該報告敦促汽車制造商進一步讓其供應鏈變得更環保,并在制造和充電基礎設施中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它還呼吁企業制定一個全行業通用的碳定價標準,共同努力推進更環保的金屬冶煉和開采過程,并且制定將電動車充電與可再生能源聯系起來的計劃。在電動汽車的制造過程中,金屬和電池材料的開采,在總排放中占了近四分之三。
極星和Rivian承認,他們的供應鏈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2021年,極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突然上升,這主要是產量提升造成的。雖然該公司已經設法降低了每輛車的排放量,但煤炭仍然是其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2年11月,極星開始從位于中國西部的一個完全依靠水力發電的冶煉廠采購部分鋁金屬。此舉使其每輛汽車的碳足跡減少多達488公斤,相當于燃燒大約50加侖的汽油。
與此同時,Rivian位于伊利諾伊州的工廠也開始使用風電。去年12月,該公司簽署了一項協議,使其高達75%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包括現場發電。
Rivian首席可持續發展官Anisa Kamadoli Costa表示,這份報告并不會令人驚訝。她說道:“最令人清醒的是,你不能只做一兩件事。重點是要以一種非常積極的方式,將自己視為整個行業,去完成這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