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再陷“竊密門”:特斯拉蘋果的陰謀還是10萬億的野望
特斯拉對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電動汽車公司“開火”了。
近日,部分媒體報道稱,美國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發起了對中國初創電動車公司小鵬汽車員工的起訴。特斯拉在訴訟中指責小鵬汽車的員工曹光植竊取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的源代碼。
不久前,小鵬汽車方面表示,在曹光植入職前后,小鵬汽車都沒有發現存在特斯拉所聲稱的任何可能違規行為。目前,小鵬汽車已針對此事啟動進一步調查。此后,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發聲回應稱,特斯拉和小鵬汽車都是創新公司,都在針對自動駕駛做自主研發,只有競爭才會使技術進步,用戶受益。
公開資料資料顯示,曹光植2017年4月加入特斯拉,曾是自動駕駛團隊的一員,直至今年1月,他從特斯拉加盟小鵬汽車,同樣是負責自動駕駛業務。也就是說,曹光植只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團隊工作了不到兩年,即加入了競爭對手公司。
這并非小鵬汽車首次卷入“竊密”事件了。早在曹光植案件之前,蘋果公司便發生過兩起華人工程師竊密自動駕駛技術的案件,也都涉及到小鵬汽車。2018年7月11日,根據美國加州北區法院的文件顯示,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于當地時間7月10日以竊取商業機密罪逮捕并起訴了蘋果前雇員張曉浪(音譯,XiaoLang Zhang)。
張曉浪自2015年12月起在蘋果公司任職,主要負責蘋果神秘的自動駕駛項目Project Titan的工作。他在2018年4月向蘋果提出離職,并在5月入職小鵬汽車,主要負責開發無人駕駛汽車。從離職到入職小鵬汽車,這種時間上的“巧合”,很容易讓人想到兩者間的一些關聯。
小鵬汽車隨后發表聲明稱,“小鵬汽車嚴格遵守中美法律,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并始終將合規作為全體員工的基本準則。張曉浪在5月初入職當天簽署了知識產權合規文件,沒有記錄顯示他向小鵬汽車上報任何敏感和違規的情況。”
據此,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指控張小浪竊取自動駕駛項目的商業機密,一旦罪成,張小浪將面臨10年監禁和25萬美元罰款。
今年1月,據NBC報道,FBI又逮捕了一名中國籍蘋果工程師——陳繼忠(Jizhong Chen),他電腦中被搜出數千個蘋果公司商業機密文件。而另一美國媒體Cultofmac的報道則表示,該被捕工程師試圖將這些文件提供給中國電動車公司小鵬汽車。
對此,小鵬汽車表示,上述美國媒體與小鵬汽車有關的報道并非事實,從未收到此人的求職申請,也沒有與該人士進行任何有關招聘或業務方面的接觸。
1月25日,陳繼忠在繳納50萬美元的現金和財產后,從聯邦監管中獲釋。
近期,小鵬汽車一直在積極擴招,已將前東風標致銷售部部長、市場部副部長劉培、前一汽-大眾品牌公關總監李鵬程、廣汽豐田品質保證部及質量管理部部長宮下善次,以及廣汽本田售后專家羅炳春等人悉數納入麾下。
而在3月14日,小鵬汽車正式宣布前高通自動駕駛研發團隊負責人吳新宙加盟,出任自動駕駛副總裁,全面負責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美國及國內的整體技術路線規劃、業務及團隊管理,并向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匯報。
華夏商訓在這里就不探討到底是蘋果和特斯拉的陰謀,還是小鵬汽車確有其事。總之,大部分人相信都會選擇一個結果,即蘋果和特斯拉還沒到吃飽了撐的,找一家小公司麻煩。
不過,電動汽車市場規模確實可以誘惑很多事發生。根據BNEF預測,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達到1100萬輛,滲透率達到11%。到2040年全球銷量有望達到6000萬輛,滲透率提升至55%。長期看,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有望成長到10萬億元量級。
更有意思的是,“竊密”、抄襲并非哪一家獨有。就算是特斯拉以前也一樣被其他公司起訴“竊密”。2017年11月,美國媒體報道稱,戴森要開發電動汽車的計劃已在兩年前被工程師泄密給其競爭對手特斯拉。
相關法院文件可以追溯到2015年,并在周一首次發布,揭示了一位30歲的工程師Pierre Pellerey在戴森汽車發布兩年多之前,如何告訴特斯拉有關戴森電動汽車信息的情況。兩家公司展開數月之久的法律斗爭。
再回到蘋果、特斯拉起訴小鵬公司員工的事。不難看出,在被寄予厚望的電動汽車領域,中國汽車界再一次被國外甩在了身后。設想一下,假如沒有補貼,沒有相關的號碼限制,又有多少心甘情愿地去掏腰包買國產電動汽車呢?
比較荒謬的是,在汽車領域,消費者一旦不購買國產汽車,就會與“愛不愛國”扯上關系。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部分樂觀人士還為中國是電動汽車第一大市場沾沾自喜。真不知喜從何來?
正視差距,更好前行。這才是中國電動汽車界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