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克深陷虧損泥潭,質量問題頻現,極氪或背重負“包袱”
在吉利控股的宏大棋局中,極氪與領克的股權交割無疑是一顆重量級的棋子。這場耗資93.7億元、涉及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最大規模的品牌整合案例,雖然被看作是吉利應對市場存量競爭、優化內部資源的戰略之舉,但其背后卻隱藏著諸多不為人知的隱憂與挑戰。

其次,管理架構的磨合同樣充滿風險。隨著原領克研發職能劃歸極氪科技集團,決策鏈條發生了重大調整,從吉利研究院轉向了集團CEO層級。雖然這種組織扁平化有助于提升效率,但短期內卻可能引發團隊適應性問題。人員調整、權責劃分、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磨合,都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內部矛盾和動蕩。
再者,市場競爭的加劇也為極氪科技集團帶來了新的壓力。隨著比亞迪、鴻蒙智行等車企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密集推出新車,市場競爭將愈發激烈。而極氪科技集團則需在年內完成5款新車型的投放,這無疑對其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若產品迭代速度不足,市場聲量很可能被壓制,進而影響品牌的長期發展。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領克車型頻發的質量問題已經引發了消費者信任危機。2024年下半年以來,多位車主投訴車輛存在安全隱患。據媒體報道,鄭州車主張先生駕駛領克08時遭遇底盤異響后失控撞桿,車頭損毀嚴重但氣囊未彈出,4S店以“撞擊力度不足”為由解釋,卻未能提供明確技術依據。


此外,領克的財務狀況同樣不容樂觀。自2021年以來,領克陷入了持續的下滑當中,凈利潤大幅縮水甚至轉為虧損。這種財務狀況不僅加重了極氪的負擔,更可能成為其未來發展的絆腳石。市場對于這場收購的擔憂情緒已經反映在極氪的股價上,收購消息落地后股價大跌23.68%,市值縮水至55億美元。
面對諸多挑戰和隱憂,極氪科技集團能否實現“兩年內年產銷百萬輛”的雄偉目標尚存疑問。特別是在品牌形象受損、消費者信任度下降的背景下,如何重構品牌形象、提升產品競爭力將成為其亟需解決的問題。然而,這場百億并購能否為吉利控股帶來預期的效益和回報,仍然需要時間和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