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新能源汽車業務進入拐點新能源板塊正式獨立拆分
近日,吉利汽車召開高層組織架構調整大會,對旗下的品牌架構進行新一輪調整,吉利新能源上升成為與吉利、領克并行的三大品牌之一,與此同時部分高層的職位也有了一定變化。
經過所有部門管理崗位領導干部離崗再聘,調整后林杰任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兼領克銷售公司總經理,分管三大品牌的營銷管理工作;宋軍由吉利品牌銷售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升任總經理一職;吉利新能源升級為與吉利品牌、領克品牌并行的三大品牌之一,鄭狀升任吉利新能源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兼領克銷售公司總經理 林杰
吉利新能源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 鄭狀
吉利品牌銷售公司常務總經理 宋軍
這可能是吉利在新能源戰略方面的又一次重大轉向,早在吉利新能源產品推廣之初,吉利新能源和傳統燃油車的銷售渠道就是各自獨立的。因為,在早期的公眾觀念中,電動汽車和傳統燃油車多少還是有點對立的,電動汽車的銷售顧問在推電動汽車時,經常會談一下燃油車的“窮途末路”,而燃油車的銷售顧問在銷售燃油車時,通常也不忘揭一揭電動汽車的“短”。
如此一來,同一個品牌的燃油車型和新能源車型,如果在同一個體系銷售,通常會出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尷尬。于是,吉利最初的策略是將電動汽車的北京銷售總代理,交給了做充電樁運營的企業——富電綠能。
后來由于富電綠能在業務擴張中出現問題,今年年初,吉利又重新把吉利的新能源車型歸入國內銷售公司進行統一管理和運營。當時,吉利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有效地應用現有的渠道,同時更好地整合市場營銷,今后將不再區分吉利新能源和傳統燃油車。
但是沒過多久,吉利再次進行新一輪的組織結構調整,新能源板塊徹底獨立拆分出來,成為與吉利、領克的平行的品牌。這也標志著吉利的新能源業務正式脫離母體,進入獨立的成長階段。
除了銷售業務之外,不少傳統車企的整個新能源業務,都是拆分出來獨立運作的。北汽新能源、廣汽新能源和奇瑞新能源等公司,目前都是獨立運作。北汽新能源不僅獨立出來,而且還單獨獲得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并在今年9月成功登陸A股完成了上市。
傳統車企成立新能源公司進行獨立運作的好處在于: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需要創新的業務板塊,獨立運作可以擺脫傳統造車所帶來的思維慣性,通過新的項目團隊、研發體系、產業鏈整合,實現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快速發展。此外,獨立的新能源公司還有利于外部資金的引入,以及更多的資本運作。
但是,新能源業務板塊過早獨立出來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新能源業務作為一個“新生命”,還不足以脫離母體生存。早期的新能源業務,必須要依靠母公司的資金支持、研發體系、供應商資源、銷售渠道等,才能夠向前推進。
另外,由于獨立的業務板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一旦融資環境比較好,新能源業務的負責人很容易自立門戶。像奇瑞新能源、廣汽新能源等,都有不少新能源業務負責人帶領核心團隊自立門戶,或者跳到新創造車企業,導致企業的新能源戰略出現斷檔期。
新能源業務拆不拆分,對于各大傳統企業來說都是個難題,這可能也是吉利的新能源板塊與燃油車板塊分分合合的原因。
但這也并不是一個完全無解的問題,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王秉剛表示,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新能源汽車板塊依托于傳統燃油車業務發展是正常的。
在研發方面,通過傳統燃油車型改款成新能源汽車,能夠節約大量研發成本,在供應鏈方面,通過燃油車型改款而成的新能源汽車,也能夠充分利用傳統車的供應鏈資源,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在銷售方面,借助燃油車原有的銷售渠道,也能夠降低營銷推廣成本。
但這也不能作為傳統車企轉向新能源的長期戰略,王秉剛指出,等到新能源汽車產品銷售達到了一定規模,企業再推出的新能源產品,就應該根據新能源汽車本身的特點進行研發、生產和銷售。只有根據新能源自身的特性設計出來的產品,才能夠發揮出新能源汽車的優勢,才能有更好產品性能和價格優勢。王秉剛認為,這個一定規模應該是10萬輛,超過1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企業就應該開始通過新能源專屬平臺開發新能源產品了。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經超過200萬輛,不少新能源汽車企業都已經開發出自己專屬的新能源汽車開發平臺。在長城的歐拉ME新能源專屬平臺上,目前已經打造出歐拉iQ、R1、R2三款產品,而比亞迪的新能源專屬E平臺上,2019年也將推出多款新能源產品。
今年前11個月,吉利汽車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超過5萬輛,近兩年的累計銷量也已經接近10萬輛。此時,吉利若還不能把新能源板塊獨立出來,并盡早開發出新能源汽車專屬的平臺,恐怕會在下一階段的新能源市場中掉出第一梯隊。結合這些來看,也就不難理解,今年才剛剛與燃油車合并的新能源板塊,為何這么快又重新獨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