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祺出行開通深圳,首期將投入1000輛新能源車提供服務
5月20日,在這個有“愛”的日子里,如祺出行做了一個有“愛”的行動:開通深圳,為深圳市民提供專業網約車服務。嚴格上講,這份“愛”,不止局限于深圳,還同時涵蓋廣州、佛山和珠海。開通深圳之后,這四座城市之間的城際交通,多了一個新的選擇。即,除了高鐵、自駕車、大巴之外,還多了專業網約車。

廣汽集團副總經理高銳(左三)、騰訊公司副總裁鐘翔平(左二)等出席如祺出行深圳開城發布會。
選滴滴,還是選如祺?消費者“全要”
什么是專業網約車?專業網約車相對應的,便是普通網約車。普通網約車平臺是開放的,司機是流動的,司機可以借口收入低、工作時長、工作強度,隨時退網,沒有逃逸成本。相比于普通網約車,專業網約車也在“開放”,以如祺出行為例,除專車之外,還提供順風車。不同之處在于,專業網約車整體是閉環的,從司機培訓到車輛提供,再到服務標準,都是盡可能的一貫、一致、可持續——不會因為地方不同,而出現不同。
在專業網約車領域,司機是有歸屬感的,是企業員工,能夠共享企業發展紅利。所以,搭乘專業網約車,可以享受更為專業、周到的服務。如祺出行還專門設立獎金和措施,鼓勵旗下司機“主動作為”“主動服務”。當乘客遇到緊急情況,如祺出行司機都是盡最大努力,提供幫助。
在汽車行業,沒有一家汽車企業、一種技術路線是壟斷的。同樣,在網約車領域,滴滴和如祺出行們并存,多平臺同時提供服務,才會讓移動出行變得更加的多樣化,也更能夠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消費者不做選擇題,對于“選滴滴,還是選如祺”,消費者的答案是“全要”,網約車市場發展也在印證這點。
首期將投入1000輛新能源車提供服務
回到“如祺出行開通深圳”這件事本身。做最懂大灣區的出行品牌,這是如祺出行的堅持,也是一直在做的事情。在開通深圳站之前,如祺出行已經進入廣州、佛山、珠海,深圳是如祺出行開通服務的第四座城市。盡管剛剛開通,但如祺出行在深圳提供的范圍便包括羅湖、福田、南山三區全域,及寶安、龍華、龍崗部分區域。首期將投入1000輛新能源車提供服務,推廣期內深圳新注冊用戶將可獲贈150元打車優惠大禮包。
此外,在深圳用戶最為關心的“服務標準”上,如祺出行CEO蔣華表示將為深圳用戶提供無差別滿意服務。即, “1+1+1”標準服務管控模式:“一樣的司機準入”“一樣的服務培訓”“一樣的品質管控”。蔣華反復強調,如祺出行會通過管理標準化從源頭把控司機服務品質,在廣州如此,在深圳也一樣。
從此次發布的諸多信息來看,如祺出行開通深圳站服務,并非是突然的決定,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準備。某種程度上,佛山站和珠海站更像是前哨站,為開通深圳站,上演一場“大戲”,做準備。
漣漪模式進入“雙核時代”
以深圳站開通為分界點,如祺出行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在深圳站開通之前,以廣州為中心,如祺出行是在沉淀成熟的運營和服務管控體系,再復制到周邊區域,高效獲得中心市場認可,并充分利用城際溢出效應挖掘周邊增量市場潛力,從而夯實業務基礎,構建業務壁壘。
在深圳站開通之后,如祺出行形成廣州、深圳“雙核布局”,以廣州、深圳為兩大核心,向周邊區域擴散,為大灣區完善大灣區城際交通基礎設施,構建面向世界的交通出行體系,注入新的動力,并釋放更大的邊際效應。
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從廣州開城到佛山站開通,如祺出行用了一年多時間;從佛山站到珠海站,只用了十個月時間;而從珠海站到深圳站,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
無論是廣汽,還是騰訊,又或是如祺出行,都同步加快了節奏。這中間,還經歷了影響深遠的疫情,否則節奏還會加快。此前一直不疾不徐的如祺出行,明顯調換了頻道,開始以天為單位,與時間賽跑。
開通深圳遠不是終點,在深圳之后,根據規劃,如祺出行還將服務于更多的城市。而開通新城的節奏,會隨著深圳開通而提速。因為,深圳是繼廣州之后,如祺出行另外一個“核心”,地位與廣州持平。漣漪模式,這是如祺出行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可以想象,在一個池塘里,分別丟入一塊石頭和兩塊石頭,引發漣漪的速度、范圍和深度,顯然是后者更快、更大、更深。
為何加速?市場增速放緩
立足廣州,相繼推出專快車、順風車、企業用車等業務板塊,推出“祺立方”技術平臺,從源頭上管控司機,解決了“漣漪模式”的底層架構設計;從廣州到佛山,從珠海到深圳,則印證了漣漪模式的可行性;累計用戶超過500萬元,良好市場口碑的形成,也證明專業網約車模式,是符合大灣區出行需求的。
然而,要成為網約車的頭部企業,如祺出行還有相當遙遠的路要走。根據交通運輸部,今年4月,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共收到訂單信息7.6億單;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338.9萬本、車輛運輸證127.7萬本。其中,訂單信息受季節波動影響大,最能反映行業景氣程度是網約車駕駛員證和車輛運輸證——這兩個數字,已經連續多月,是持平或微增狀態。
不管愿意承認與否,網約車市場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已經相當有限,市場增速也已經明顯放緩。這也就是可以解釋,滴滴一改三年前“不造車”的初衷,也開始下場造車。市場和時間,也不允許如祺出行再“按部就班”。
對一個后起品牌,在一個成長性的市場機會總是更多一些。如果市場逐漸見頂,格局一旦固化,后來者要想顛覆這個市場格局,就會異常艱難——除非你擁有什么真正的革命性的獨家技術。因此,未來三到五年,也許就是中國市場留給如祺出行的最后窗口期。無論是廣汽,還是騰訊,又或是如祺出行本身,都清楚地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必須要快。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周偉力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周偉力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趙冬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