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君】為什么在極寒天氣下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會嚴重下降?
2021年才剛開始沒幾天,又一波極寒速凍的北極寒潮肆虐了大半個中國,連海南島上的三亞的最低氣溫都降至12度。北方更不用說了,1月6日,北京市最低氣溫降至-17.1℃,刷新21世紀以來最低紀錄。
與天氣一起"冷"下去的,還有許多新能源汽車車主的心。隨著氣溫驟降,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大幅縮水,多數車型的縮水幅度都在30%至50%之間,一些老舊車型續航里程縮水幅度甚至達到60%。寒潮來襲,純電動汽車續航打七到五折很普遍,與智能手機一樣,純電動汽車在低溫環境下同樣表現為電池"不耐用",甚至有些車主根本就發動不了電動汽車。"續航縮水"、"不敢開空調"、"夜間自動掉電"、"充電速度變慢"等是車主們吐槽最多的話題。
為什么電動汽車在極低溫下
電池效率會降到這么慘?
延長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首先你需要知道其主要影響因素。專家解釋,低溫環境下電動汽車續航里程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關鍵原因在于動力電池的供電原理。當溫度較高時,電池活力較強,電池的充放電性能就較好。而低溫正是電池的"天敵"。因為溫度越低,電池內部的電解液會變得更加粘稠,因此電池活性降低,這就表現出電池可用容量的衰減。例如我們冬天去東三省等寒冷地區旅游時,數碼相機拿出來拍幾張就要揣到懷里暖一會,否則相機就會自動關機無法拍攝;iPhone作為手機界的絕對霸主,在冬天室外使用時也經常會出現突然沒電或掉電加劇等情況。

另一方面,冬季里車廂內使用空調熱風的頻率大幅增加,電池能量為車廂供暖造成了驅動車輛的能量減少,使得冬季里的續航里程普遍受到影響。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在冬季的續航里程下降范圍一般在10-20%,相當于15km-30km左右,與其他季節的續航能力有所差別是一種常見的正常現象,這不僅存在于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歐美等電動汽車企業巨擘身上同樣存在。
極寒天氣下
電動汽車如何保證正常運行?
目前電池性能在冬天受到影響不可避免,但隨著國內外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電池低溫性能下降的問題將得到不斷改善。而對于消費者本身,也需要重視平日的用車習慣,注意對電池的保護。

例如,冬季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性能會受到溫度的影響,隨用隨充是改善動力電池性能,延長續航里程的好辦法。車主應該養成每日收車后立刻充電的習慣,同時每日出車前提前1-2個小時再次啟動充電。因為再次啟動充電,車輛充電系統將對電池進行加熱升溫,可以改善低溫的使用性能。隨用隨充還要注意的是,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的充電,新能源汽車在經過一段路程行駛后電池溫度升高,此時及時充電可提高充電速度,保證車輛的有效充電。

此外,專家們更提出了一些平常用戶不知道的小竅門。譬如用戶在行駛之前,先全開暖風10分鐘,加速電池溫度提高,然后再插槍進行充電,將大大提高充電速度,改善充電性能。因為在電池溫度較低時給車輛充電,車輛充電系統會對電池進行加熱升溫,達到一定溫度后才能進行充電,這樣會延長充電時間并降低充電性能。車主們還可以嘗試制熱時將溫度調到最高,風速調到2或3檔,可在供暖的同時節約電池能量消耗。這樣做是因為純電動汽車的暖風靠電加熱,暖風使用的時間越長,能量消耗得也越快,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續航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