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原材料漲價沖擊電動汽車產業
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道據法新社8月28日報道,世界主要汽車制造商(無論是受到政府規定的激勵還是出于純粹的利潤考慮)已經與化石燃料汽車分道揚鑣了。但在未來的道路上,仍有很多障礙。
繼特斯拉汽車取得成功后,汽車行業的大多數巨頭都計劃投入巨資,將業務轉向清潔能源。世界第五大汽車制造商斯泰蘭蒂斯公司計劃到2030年在歐洲市場只銷售電動汽車。豐田預計到2030年將發布大約30款電動汽車。通用汽車則希望到2035年停止生產內燃機汽車。
這些企業的理想與各國和地方政府倡導綠色環保的努力完美契合。25日,加利福尼亞州宣布,從2035年起,在該州銷售的所有新車必須是零排放汽車。歐盟也采取措施,到2035年禁止銷售汽油或柴油動力汽車,甚至混合動力汽車。而中國則希望到那時至少一半的新車是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或氫動力汽車。
埃德蒙茲汽車專業網站洞察項目執行主任杰茜卡·考德威爾說,現在的問題是汽車制造商能否“獲得”制造電動汽車所需的“原材料”。
二手車搜索引擎“看車網”的分析師卡爾·布勞爾同意這種看法。他說,無論政府給潛在的電動汽車買家提供何種刺激政策,制造電動汽車所需的稀有元素可能都無法獲得。
“目前,我們缺少鈀、鎳和鋰。相比6個月或12個月前,獲取制造電動汽車所需的一切材料都更加困難,”布勞爾說,“一年前,沒有人會預料到這些原材料的價格會出現這么高的漲幅,而且獲取它們的難度也加大了。”
一些汽車制造商決定盡可能不把希望寄托在運氣上。它們正在建設自己的工廠來生產汽車電池,與專業零部件制造商建立合資企業并與礦業公司建立伙伴關

德國汽車制造商大眾汽車和梅賽德斯-奔馳最近與加拿大政府簽署諒解備忘錄,以確保它們獲得鋰、鎳和鈷等稀有金屬。
但布勞爾指出,就像石油一樣,這些原材料的市場是全球性的,同樣適用于經濟學的正常規律。他認為,相比之下,調整生產線以適應電動汽車零部件則相對容易,因為汽車制造商“可以掌控這方面”。
一些地方性規定可能會把事情變得更加復雜。在美國,拜登政府支持的新立法為每一名購買電動汽車的美國人提供高達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
但稅收抵免是有條件的,例如,這些汽車的最終組裝必須在美國境內完成。
據估計,在目前上市的72款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或氫動力汽車中,約有70%達不到稅收抵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