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資質大門將重新打開,發改委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
據悉,7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起草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也被看作是發改委將重新發放新能源汽車生產牌照的信號。據了解,重新修訂后的汽車產業投資政策對于純電動汽車投資項目的審核更加嚴苛,從征求意見稿中可以看出,對于純電動汽車投資,從項目投資人、投資所在地、產品研發能力、生產規模等方面提出了細節性的監管,這意味著,未來純電動汽車項目投資的審批難度將會加大,企業要獲得生產資質更是難上加難。
隨著國家對新能源產業的大力扶持,很多資本都瞄上了這一塊的巨大的蛋糕。據說申請生產資質的企業多達500多家,但是國家對這一方面把控很嚴,直到如今,拿到發改委“準生證”的企業數目依然停留在“15家”。生產資質大門重新打開,卻也提高了準入門檻,那些已經獲得發改委生產資質的企業是否就可以暗自慶幸提前入局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此前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家層面對新能源汽車的審批規則相對寬松,審批速度過快,入局的玩家能力參差不齊。有很多拿到生產資質的企業,本身并沒有造車的能力,而是借著‘資質’四處找投資;而有造車能力的卻拿不到生產資質。針對這些狀況,發改委才暫停了生產資質的發放。
如今,汽車產業投資政策不僅對未進入者提高門檻,也對已經獲得資質的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確要求新建獨立純電動汽車企業投資項目應該滿足四個條件。
一是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樁車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是新能源汽車僵尸企業和僵尸資質清理工作全部完成;
四是現有新建純電動汽車企業投資項目均已建成,且產量達到建設規模。
《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的規定有效的杜絕了新能源汽車行業中渾水摸魚的現象,對相關企業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有利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安定和平穩發展。同時也給眾多車企好好提了個醒,好好造車才是獲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