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讓新能源車大數據“惠”說話


■本報記者吳博峰文/攝
“新能源車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汽車不再是簡單的駕駛工具,而是充滿無限想象的移動新載體。”近日,在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以下簡稱大數據聯盟)舉行的新技術研討會期間,大數據聯盟執行秘書長李陽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跨領域技術應用能夠使車輛發生變革,智能化車輛將改變消費者的用車生活。
當前,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和商業化應用,以智能網聯化為突破口的新能源車正在加速車輛智能化進程。各大車企也瞄準機遇,期待新技術為產品全面賦能,沿著消費者期待的方向,給出解決方案。
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最為關心的是,基于新技術打造的新能源車會帶來怎樣的前沿體驗和優質服務?
提升電池續航監測精準度
“新能源車剩余電量與實際駕駛距離不符是新能源車主普遍抱怨的問題,通常在車內顯示100公里的續航,實際道路只能駕駛10公里左右就沒電了,這無疑會影響到消費者的用車感受。”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云汽車行業架構師梁磊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消費者的用車剛需必須得到滿足。
近年來,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發展迅速,新能源車整體質量有了明顯提升。但實際續航里程與車輛儀表盤中數據差距較大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這個看似不大的“小問題”,卻給不少新能源車主帶來大煩惱。
原本,人們認為只要挑選續航能力水平高的車型就萬事大吉,能夠順利擺脫“里程焦慮癥”所帶來的困擾。殊不知,這樣的想法有些過于樂觀。
與傳統燃油車不同,新能源車主機廠給出的車輛官方續航值和實際值之間有不小落差。換言之,即便一款新能源車的續航能力再高,也不一定讓消費者信心滿滿;面對急速衰減的可行駛里程,消費者表現出更多的是滿懷焦慮。
可以預見,車主無法準確預估車輛的續航能力,也就難以判斷為車輛充電的時間,很容易導致車輛因“沒電”而罷工,影響消費者接下來的正常行程。
為了檢驗新能源車續航預估的可靠性,記者曾駕駛一輛續航能力在260公里的進口純電動車從北京航天橋出發,往返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手機地圖顯示,兩地之間往返距離為70公里。然而,就是這樣一段不足百公里的行程,待車輛回到始發點后儀表盤中可行駛里程只剩余50公里。
眼下,車輛如何根據使用情況精確提供續航數據,為車主呈現真實客觀的續航能力,是擺在所有車企面前一個迫在眉睫的難題。
眾所周知,車主的不同駕駛習慣會對車輛續航產生很大影響。如果電池預估時不對駕駛行為加以分析,就很難做到真正的精準。
針對以上問題,梁磊表示,精準的預算模型是車輛能夠客觀展現續航能力的關鍵,這需要加入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在里面來達到精準化。在電池能量預估的時候還要加入駕駛行為能力的分析,比如駕駛者換擋頻率、制動踏板使用情況等綜合因素結合智能算法,計算出車主駕駛的風格來迭代到電池算法中,以實現新能源車優化性能的分析。
基于大數據的移動出行平臺
當前,國內新能源車發展勢頭正猛,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汽車市場發展格局。與此同時,各大車企除了布局新能源車外,紛紛將目光放在了市場潛力巨大的出行領域。
今年以來,各大新能源車企在出行領域動作頻頻。長城汽車旗下新能源品牌歐拉推出了共享出行業務品牌“歐拉出行”,旨在從傳統汽車制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比亞迪和華為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在人工智能、5G、云計算等領域共同助力出行領域智能化轉型升級;吉利汽車旗下的“曹操專車”上線國內60個城市,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服務網絡……不難看出,以新能源車為載體的智能網聯化車輛正成長為未來汽車的核心技術。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萬鑫銘表示,汽車“新四化”大勢所趨,特別是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引領全新生態下,滿足市場需求的多種業態可實現新的價值,而這種發展離不開大數據作為依托。
一直以來,網約車及各種新出行方式以省時又便捷的優勢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這一切實則都是大數據帶來的結果。
通過大數據分析,打車平臺會生成時空熱力圖,在需求度大的區域調配更多車輛,在提升運營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消費者等待車輛的時間,最終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在平日打車過程中,部分消費者曾遇到司機未按規定路線行駛的情況,讓人不免引發司機故意繞路多收費的想法。記者從大數據聯盟獲悉,提供算法的實時導航偏側功能可以檢測出正在運營中的車輛是否按照地圖路線行駛,只要司機超出地圖規定范圍路線系統就自動將其列為“違規”,避免車輛運營中蒙騙消費者行為的出現。
李陽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使營運車輛更規范,保障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新車市場,各大車企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同樣,在出行領域各出行服務商也應時刻以消費者需求為企業發展的第一出發點。
據悉,消費者可根據喜好在區域內挑選想要乘坐的車型,人工智能會在第一時間將消費者中意車輛篩選出來,實現乘坐車輛和預期目標的一致性。
數據安全要防患未然
目前,由于智能網聯化概念不斷深入人心,大數據在汽車領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不過,在看似繁榮的產業背景之下,關于消費者隱私安全的關注度逐漸提高。
相比起傳統燃油車,時刻處于“在線”狀態的新能源車更容易受到網絡的攻擊和侵入,而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后果將不堪設想。
兩年前,曾令無數年輕人一次又一次沉浸于緊張刺激的汽車競速觀感中的《速度與激情8》電影中,多輛自動駕駛汽車被黑客操控后橫沖直撞失去了控制,成為幕后黑手的攻擊武器。
其實,影片中的情節并非全部是天馬行空的想象,相反,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全面普及,電影中的場景完全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
“我們曾經在車輛上做過相關安全測試,發現專業人員可以利用系統的漏洞對車輛進行遠程控制,包括對娛樂系統、軟件系統等進行操控,從而導致車內安全性下降。”負責網絡安全服務的杉樹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工程部總經理楊泓彬充滿擔憂地說道。
誠然,數據安全是發展大數據的前提,必須將它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為了提升信息安全防護水平,今年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以下簡稱《要求》),這標志著相關保護工作正式步入新的階段。
記者了解到,《要求》將于12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新增了風險評估、安全檢測、態勢感知等安全要求,這就要求安全服務供應商能對未知的安全威脅進行提前檢測,從而實現提前防御。
楊泓彬表示,新規實施后擴大了保護對象的范圍、豐富了保護方法,汽車企業的生產控制系統均會納入到等級保護范圍之內,進而提升了網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