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電動車這件事上,奔馳和寶馬的做法截然相反
全球汽車制造商都已經接受并開始擁抱電動汽車這個行業趨勢。
不過,雖然他們都有共同的目標,但實現的途徑卻五花八門。他們或自研、或合作;或建廠、或改造生產線;或直接純電動、或混合動力過渡。

以奔馳和寶馬為例,這兩家豪華汽車制造商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端正態度面對電動汽車,但同時,他們也認為電動汽車市場仍充滿不確定性。在這種趨勢和不確定性的沖突下,兩家制造商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
簡單而言,寶馬選擇將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動汽車、內燃機汽車進行共線生產,這樣可隨時根據市場需求微調產能。
而梅賽德斯-奔馳則選擇打造專用電動車平臺(這意味著無法與當前車型共線生產),并新建電池工廠——盡管它正在削減其首款電動車EQC的短期產量規劃。
被譽為德國車企電氣化開山之作的寶馬i3在2011年后的9年里并沒有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2024年停產的消息也已經被官方確認。作為電氣化的首次嘗試,寶馬在i3這款車上吸取了一些經驗。
“我們知道如何根據車型和市場來決定電動車的好壞”,寶馬電動車部門公關經理Wieland Bruch表示:“我們從這款車中吸取的最大教訓,就是電動汽車在全球各市場的推廣進度是不同的。而內燃機時代完全轉變到電動時代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日前,寶馬工程主管Udo Haenle在接受《歐洲汽車新聞》采訪時表示:“在我們看來,電動汽車市場的不確定性太大,因此我們不會為電動車專門去打造平臺,這樣就喪失了靈活性。我們不希望工廠出現產能過剩。”
Udo Haenle透露,建造一座新工廠將花費約10億歐元,而對現有設施進行改造使其能夠共線生產電動車,也是以“億(歐元)”計算的,主要是車身車間和總裝車間的改造擴建成本非常高。
寶馬集團從上至下都抱有統一的觀點。寶馬集團CEO 齊普策(Oliver Zipse)表示:“我們不認為有必要(專門打造一個平臺)來實現獨特的產品特性。相反,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個智能平臺實現各種需求。”
2019年11月,寶馬宣布與寧德時代、三星SDI簽署了總價值超過100億歐元的兩份動力電池采購合同。其中,寧德時代訂單73億歐元,三星SDI 訂單29億歐元。同時,寶馬還在慕尼黑設立了一個電池研發中心。
今年夏天,寶馬慕尼黑工廠將暫停生產六周,為2021年寶馬i4的生產進行設備和生產線調整。
另一邊,奔馳選擇了為電動車專門開發平臺。例如為EQS專門打造的EVA2平臺。
事實上,奔馳的首款純電動車EQC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阻。這款已經在中國已經上市的車型將延遲到2021年才在美國上市,其背后原因不言而喻。
除此以外,奔馳原計劃在2021年生產6萬輛EQC,也被縮減到了3萬輛。官方解釋稱,這是由于電池供應商LG化學的供應短缺造成的。
據外媒報道,奔馳已經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卡盧薩市投資10億美元新建電池工廠。這個占地9萬平方米的電池工廠將負責奔馳EQ系列車型電池的生產。
根據計劃,該廠將在2020年完成主體結構搭建和設備安裝。
算上該工廠,奔馳未來將全球3大洲的7個地區建立9個電池生產設施,分別在北京、卡門茲(德國)、斯圖加特的烏特圖克海姆區(德國)、辛德芬根(德國)、賈沃(波蘭)、塔斯卡盧薩(美國)、曼谷(泰國)。
寶馬更偏向于選擇供應商和改造現有設施,而奔馳則在各地新建工廠。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很顯然,在面對百年一遇的動力系統技術變革時,即便是百年車企也無法預測他們前進的道路上有多少風險和挑戰。相比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等輕裝上陣的公司,奔馳寶馬們只能負重前行。
記者 周純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