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表示,中國在電動汽車技術方面仍然落后國外對手
英國一位頂級華人科學家在接受采訪時說,盡管中國是制造永磁電機所需稀土金屬的主要供應國,但中國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在永磁電機創新方面仍然落后于外國競爭對手。
謝菲爾德大學電氣工程教授諸自強在本周表示,中國的電動汽車公司,包括傳統的汽車制造商和新的造車創業企業,一般都在依靠比海外公司價值更低的技術。
諸自強說:“如果你看一下豐田、寶馬或日產,他們的電動機器都有自己的創新。但我沒有看到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有任何實質性的創新。”
諸自強的評論表明,在中國推動將資源、市場規模和學術研究方面的優勢轉化為技術的過程中,工業發展存在一個關鍵的弱點。雖然中國的電動車行業吸引了許多投資者,但諸自強認為,這些企業依靠的是相對低價值的技術,很容易被復制。
諸自強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因其在電機和永磁體方面的研究而聞名,這為他贏得了2021年IEEE尼古拉-特斯拉獎。這位59歲的人出生在中國,但于1988年移民到英國。
諸自強說,僅從專利和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來看,中國在永磁電機研究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他補充說,這一數字并不等同于對現實世界的影響。
永磁電機已經成為電動汽車的一項重要技術。例如,特斯拉和通用汽車的雪佛蘭都在使用這一技術。中國鐵路總公司(諸自強是該公司的顧問)在去年8月推出的新型PM電動客運列車中使用了這種電機,據說這種列車比其他列車更輕、更高效、更安靜。
中國在永磁材料方面的一個優勢是其在稀土方面的主導地位。據諸自強說,中國生產了永磁電機所需金屬的80%。這讓一些外國公司感到擔憂,并促使他們尋找替代技術。
諸自強說,“海外研究的重點與中國不同。他們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以尋找取代永磁體的方法。”
盡管如此,但諸自強說,中國在電動車使用方面仍將超過美國。
他說,“鑒于中國政府一直在推廣電動汽車,我們在轉向新能源汽車方面絕對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