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鼓勵推廣私人充電樁共享機制
“發展電動汽車在我國能源轉型大背景中扮演了助推劑的角色。”1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上就探討能源轉型與電動汽車融合發展等相關問題時表示。
2020年9月22日,我國宣布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愿景。黃其勵認為,在碳中和愿景下,大力發展低碳、綠色的電力交通可以降低石油資源對外依存度,保證國家安全,助力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高全社會電氣化的比例。
“而從我國新能源汽車在終端市場的普及情況來看,仍有很大發展空間。”黃其勵表示。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36.7萬輛,同比增加10.9%。不過,截止到2020年末,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492萬輛,僅占汽車總數的1.75%。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問題需要特別關注和進一步解決。
黃其勵表示,電池、設備、用電、信息安全等電動汽車安全問題需要進一步提升。“電池著火、人員觸電、信息泄露等事件偶有發生,這對產業和社會產生消極影響的同時,也為技術進步創造了條件。”
黃其勵著重提到了充電設施建設及規劃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據了解,2020年11月底,全國充電樁數量約150萬個,其中公用樁近70萬個、私人樁80萬個,累計在42條高速公路上建成了2000多個充電站、9000多個充電樁。
“全國近150萬個充電樁,北上廣、江蘇、浙江將近占了一半,西南、西北等其他地區充電樁很少,充電基建的分布造成了供需不匹配、綜合利用率低的現狀。”黃其勵表示,城鄉居民中,30%—50%私家車沒有固定的私人充電樁,充電較難,而公共充電樁的利用率不到10%,以京滬高速快充網為例,全年利用率僅2.2%。
究其原因,黃其勵認為,相關規劃保障機制不健全。“對于新建小區預留充電設施,國家有相關文件規定,但有些地方政府的規劃保障、認識并不充分,充電設施的用地和電力電網的規劃銜接以及城市電網與城市的發展銜接不夠,造成政策無法落實到位。”
同時,“電動汽車和電網互動的應用體系尚未建立。”黃其勵進一步分析,當下技術標準尚未統一,主機廠和充電商對市場化的推廣意見也未達成一致,推廣難度比較大;沒有政策支持,特別是V2G,放電應用電力接入以及消防驗收等政策都比較缺失,對用戶的吸引力不足;商業模式缺乏完善,只靠峰谷差的盈利對用戶的吸引力不大,全國范圍內輔助市場還未形成。
針對上述問題,黃其勵從不同維度提出了建議。他表示,根據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應由有關政府部門牽頭,組織有關企業單位加快研究制定、修訂電動汽車和充換電設施及車網互動發展的詳細路線圖。出臺相關政策,加快車網融合技術創新,提高電車電池安全保障,推動電動汽車納入碳交易體系,推動市場環境和價格機制協調發展,鼓勵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同時,利用大數據,進一步優化公用充電設施選址和建設,并且把充電設施納入城市發展、配電網建設、交通線規劃中,進而降低充電設施科學布局管理的難度。”黃其勵稱。
關于加快破解居民區充電難的問題,黃其勵也提出,應改革存量小區現有補能機制,從發揮私人充電樁和公共樁相結合以及私人充電樁多用角度入手,推廣有序充電、鼓勵私人充電樁共享,以及電動汽車充換電、充放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