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6萬臺,市場滲透率占4.2%
截至目前,上海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6萬輛,市面上約4.2%的汽車使用的是新能源。
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曉華告訴界面新聞,上海新能源汽車推廣總量繼續保持國內乃至全球領先。
他總結到,上海新能源汽車近年來增長迅速,主要有三方面特點:首先是新能源汽車產品類型全面豐富、市場開放度更高。目前在上海推廣應用的新能源車型累計已超過360款,車型除家用轎車之外,還包括公交車以及運輸車輛。二是電動車技術進步明顯,純電動乘用車推廣數量增長迅速。三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依然占據著市場主流。
新能源汽車增速明顯,與上海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加速推進也有密切關系。相關統計顯示,2018年上海充電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完成新建公共充電樁共計約1.05萬個。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建成各類充電樁超過21.06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3.62萬個、專用充電樁3.26萬個、私人充電樁14.18萬個,上海新能源汽車車樁比進一步提升至1.12:1。
丁曉華強調,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和贈牌政策也是推高新能源汽車增量明顯的重要原因之一,“上海和其他城市不一樣,滬牌拍賣價已經逼近10萬,而且一牌難求。所以不少有用車需求的市民轉而投向新能源汽車陣營。”
不過他也表示,剝離政策的促進因素之外,新能源車的消費結構之變仍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新能源充電樁的建設以及新能源車輛本身的質量及續航里程等因素,都將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在2035年前后,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消費可能在那時迎來質變,新能源車輛能夠和燃油車同臺在市場內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事實上,智能型新能源汽車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一直以來,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的“四梁八柱”之一。
作為上海科創中心戰略部署首批規劃的18個平臺之一,該平臺是面向產業創新需求、促進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協同的新型研發與轉化組織,承擔著支撐產業鏈創新,支撐重大產品研發,支撐創新創業的重要功能。
平臺成立以來,上海聚焦測試方法、測試技術、測試功能,推動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和新技術體系的早期應用為定位,作為政府扶持的檢測技術研發、工程測試服務、戰略經濟研究的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在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燃料電池及動力系統、車用新能源電池材料、智能網聯、整車平臺集成幾大版塊打造核心競爭優勢和服務功能。成為支持企業產品創新的研發服務載體、產業創新的技術智囊、技術評價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者和執行機構,依托平臺的技術服務能力和影響力,形成產業集聚高地。
目前,上海已經在該平臺的支撐下,在燃料電池、智能網聯汽車、整車平臺集成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