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批歐盟打壓中國電動汽車,德“汽車教父”:與中國決裂損害汽車業
2023/10/02 08:00
環球時報
2520
0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環球時報記者趙覺珵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重】“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14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如此回應前一天歐盟委員會正式宣布即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一事。中方認為,歐盟擬采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并將對中歐經貿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13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宣布即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對歐盟的這個舉動,美國彭博社評論稱,歐洲不應該浪費時間“調查中國補貼”,而是應該專注于提升其競爭力和技術,中國的競爭應成為歐洲提升自身電動汽車水平的催化劑,而不應該升起吊橋。文章還列舉了在這一問題上法德之間的矛盾立場:法國認為自身在華汽車銷售量不大,所以傾向于對中國新能源車采取強硬立場,而德國恰恰相反。文章提醒,法國的奢侈品銷售特別依賴中國市場。
當地時間13日,德國汽車研究中心主任、被譽為“汽車教父”的杜登霍夫教授向德新社表示,歐盟對中國發起反補貼調查事關重大,尤其是對德國汽車工業而言。他稱,如果歐洲采取措施,中國將作出回應,而德國汽車業將成為反制措施的首要目標,“與中國決裂將嚴重損害德國汽車業”。
英國路透社專欄評論稱,歐盟在電動汽車補貼問題上指責中國有點太過分了。該專欄分析認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呼吁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進行調查,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只是政治言論,因為預計她將在明年的選舉中尋求連任。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能源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韋福雷對《環球時報》分析稱,中國電動車已經在全球具備了技術和成本優勢,而歐洲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滯后。與此前光伏產業因“兩頭在外”而受到“雙反”嚴重影響不同,今時今日的中國電動車產業在技術上已在全球占據了主導地位,而中國本身也是全球最大市場。韋福雷說:“在電動汽車領域,我們掌握了主動權,不會再出現‘卡脖子’的情況。”
韋福雷還稱,短期來看,歐盟發起反補貼調查的消息會給中國車企造成一些壓力,但不會有太大影響。若歐盟真的罔顧事實,不客觀評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情況,執意采取制裁措施,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掀起新一輪貿易戰。
歐洲多方也在緊盯中方的反應。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呼吁,歐盟的“正式調查必須考慮到整體利益”以及中國的回應,“很明顯,僅憑反補貼調查對化解歐洲競爭面臨的挑戰,無濟于事”。維也納經濟研究所所長菲爾博邁爾稱,歐盟現在啟動調查的做法,是“坐在玻璃房子里,往外扔石頭”,意指如果對方反擊的話,玻璃房便粉碎無疑。“德國之聲”網站14日稱,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份額目前為8%,按照現在的發展,幾個月之后將漲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