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汽車:中國電動汽車到底為誰而生?
和智己汽車產品體驗主理人、整車業務規劃執行總監胡世聞反復確認之后,對方給出的答復非常確定:“是的,我們就是要做一個智能豪華電動品牌”。胡世聞說:“我們在實際的產品定義、實驗驗證的過程中,產品層面對標的就是BBA旗下的豪華車型。豪華這個概念肯定不只是產品層面的事,而是品牌定位層面的考慮”。
這也就意味著,智己汽車是中國第一個定位在智能豪華汽車這個層面的電動汽車品牌。那么問題來了,智己汽車者定位有出路嗎?
中國電動汽車是誰?
在公眾的印象中,中國的電動汽車要么為補貼而生,要么為城市限行限牌而生,頗有種夾縫中求生存的意味,完全不具備特斯拉那種要成為世界唯一的那種野心。
以中國風頭最勁的幾個電動汽車品牌為例。
眾所周知,中國是沒有自己的豪華汽車品牌的。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蔚來的目標是躋身BBA的行列,“看看有沒有機會三分天下有其一”。從產品條件來看,蔚來平均單車售價在40萬元之上,頗有一些豪華車的意味,但蔚來從一開始,并沒有把自己定位為豪華品牌,而是自稱“來自未來的汽車公司”。李斌所說的躋身BBA之列,看起來更像是心血來潮,一開始的品牌定位并不明確。
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曾在多個場合表示,理想ONE主要的客戶來源是BBA的車主,但這并不代表理想的品牌定位。由于理想目前僅一款增程式車型在售,因此要說清楚理想到底是誰,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像蔚來、理想這樣,定位并非豪華汽車卻常常和豪華車比,這說明其品牌定位并不明確。
中國南方的比亞迪,向來定位模糊。迄今為止,在幾乎所有汽車企業都推出了中高端電動品牌的時候,比亞迪的中高端品牌依然還看不見影子。并且,比亞迪品牌旗下,不僅中低高端車型不分,還囊括了電動車和燃油車,這讓一直高舉新能源大旗的比亞迪品牌在品牌辨識上極其分裂。
同在南方的小鵬汽車,自稱“中國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設計及制造商,也是融合前沿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創新的科技公司”,這個定位還算比較清晰。但早期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在公開場合表示,智能汽車的核心在運營而不在制造。這讓人們很難對小鵬汽車的品質可靠性形成正向的認知。而眼下,新能源汽車最讓消費者頭疼的問題之一就是質量問題。
除蔚來、理想之外,中國還存在一系列新品牌:領克、星途、WEY等等,多數定位在“中國新高端”這樣的領域;其中WEY直接喊出了“中國豪華SUV”這樣的口號。但從豪華這個角度來說,這些品牌無論是產品及價格,都還差點意思。并且這些品牌最初都定位為燃油車,在當前電動化、智能化成為大趨勢的情況下,這些品牌就有些進退兩難了。比如吉利的領克,剛剛在2020年推出了純電動架構,而在此之前,傳統燃油車顯然是領克品牌的標簽之一。
事實上,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家品牌,能夠講清楚“中國電動汽車”到底是誰這個問題。那么,智己品牌,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呢?
為什么是智己品牌?
智己把自己定位在智能+豪華這個位置上,這個定位算清晰嗎?它能把“中國電動汽車是誰”這個問題講清楚嗎?
首先說智能。就智能駕駛整體的軟件設計方式而言,市場上目前在技術領域主要分成兩種,一種叫做Data-driven(數據驅動),另外一種叫做Rule based(基于規則)。在Rule based這一端,實際上能解決現在智能駕駛中80%以上的場景,而Data-driven這一端可以解決80%以外的內容。從智能駕駛整體的設計而言,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是無法用傳統的方式去解決自動駕駛里面的長尾效應,也就是邊角案例(corner case)。
邊角案例(corner case)是指其操作參數在正常范圍以外的問題或是情形,而且多半是幾個環境變數或是條件都在極端值的情形,即使這些極端值都還在參數規格范圍內(或是邊界),也算是邊角案例。
駕駛員坐在辦公室里面,或者坐在電腦前,甚至是坐在車上,可能無法去窮盡的這些Corner case,因此必須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讓后臺不斷地迭代,一旦數據采集方式,采集到人工駕駛中某些環節是可能產生Corner case場景的話,就通過后面車端的篩選器把這個事件進行一個初步的篩選,把數據通過車端的鏈路上傳到云端,進行初步的數據分析、數據的標注,以及模型的訓練。在模型訓練之后,再把它迭代回車里,來進行更深一級的,或者優化后的智能駕駛的體驗設計。
據透露,智己機車在車端的軟件上,包括感知、融合、目標物的軌跡預測方面已經實現了基于數據驅動模型的應用。智己機車曾有這樣的經歷:憑借自動化的數據回流訓練,短短十天內,將預測算法軌跡精度的性能提升了42%。
在智能駕駛方案的選擇上,智己第一臺車上使用了英偉達Xavier的芯片。感知方面包括了15個攝像頭,5顆博世第五代的毫米波雷達,以及市場上能找到比較優秀的、長距離的12顆超聲波雷達,再搭載半軍工級的高精度IMU和高精度地圖,這幾大方案組成了總體的傳感器方案。同時,智己在下一代也會進行Orin X的一個量產化方案,同步兼容了激光雷達的總體設計。
因此可以這么說,智己汽車在智能駕駛這個方向上,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符合“中國電動汽車”的智能化特征。但不管如何,智能化是一個逐步進化的過程。目前市場上大多在售帶有智能駕駛方案的車型,其自動駕駛水平依然只能稱作輔助駕駛,級別介于L2-L3級之間,離完全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來補足智能汽車“智能不足”短板呢?智己汽選擇了豪華和安全兩個維度,意圖從這兩個方向上來對智己汽車的產品力做一個支撐,使這樣一臺面向未來的智能汽車能夠既滿足人們對未來的憧憬的同時,照顧到消費者當前的市場需求,從而達到讓人們放棄燃油車選購智能汽車的目的。
如前文所言,中國并沒有自己的豪華品牌,但自主品牌汽車消費升級的趨勢十分明顯。數據上,吉利的中高端品牌領克,長城的中高端品牌WEY,自2016年前后創立以來,累計銷量都已經超過了40萬輛大關。創立于2014年的蔚來汽車,平均單車售價超過40萬元。這對于一個年新車銷量近3000萬輛的巨大市場來說,國產品牌在豪華車細分市場的空白,急需有人來填補。智己汽車作為目前唯一的候選人,在這個時候選擇切入這個細分市場,時機上頗為睿智。
那為什么是智己呢?要知道作為豪華品牌是講究基因的。上汽集團是中國最大汽車企業集團,同時也是中國汽車“合資合營”的開創者之一。智己汽車在上汽內部被稱作“一號工程”,一直受到上海市的關注。這樣一個工程,實質上并非只是上汽在推這么簡單,而是整個上海作為“中國制造”的典型在推。從這個角度來看,智己汽車是當前國內最有資格沖擊豪華車市場的品牌之一。
智己品牌在與媒體的溝通中透露了這些信息:智己第一臺車誕生于上汽的E1架構,這個架構是專為中高端車型設計的全新架構,考慮了全球安全設計標準,如25%的小偏置碰撞,以及北美的IHS不系安全帶碰撞測試。這款車采用了全鋁底盤,整車底盤件,包括雙叉臂式前懸架,五連桿后懸架,都是由鋁合金打造。
為了得到更好的動態品質,智己汽車請來了F1三大車隊之一的Williams Advanced Engineering團隊為第一臺智己車型做的底盤調校,百公里加速3.9秒。在靜態品質層面,智己汽車在車內空氣質量、工藝、材質等方面都做出了極高的要求。譬如駕駛艙內的實木裝飾板,智己汽車采用了加拿大指定區域的進口木材。為了增加駕駛方面的豪華感,智己為第一臺車配備了后輪轉向的功能。
從這些信息看,智己的確試圖用一些豪華車的元素,來定義自己的消費群體。
另外,再來看看智己在另一個方向上的努力:智能汽車的電池安全問題。
眾所周知,智能汽車在電池安全上一直飽受困擾,很多私人消費者也因為這一點放棄了購買智能汽車。針對這一點,智己汽車宣布對電池系統提出了“不自燃”的安全要求。當然智己汽車對這個“不自燃”有自己的定義,這里的“不自燃”指的是在車輛的正常使用過程中,不會有可見的明火燒出電池包外,不會對車輛和人員造成傷害。
如何來保證這一點,智己汽車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首先通過優化產線,來降低單個電芯失效的概率;其二,通過云端預警、主動冷卻、低熱導結構、熱隔離設計和無障礙的排煙通道等一整套電池管理方案,來控制電芯的失效。當然智己這套方案是不是行之有效還有待驗證。不過就目前的趨勢來看,智能汽車的電池安全問題已不如早期那么尖銳。
智己汽車為什么沒有選擇安全性更好一些的磷酸鐵鋰電池方案呢,智己汽車告訴汽車記者,目前智己選擇的是寧德的“摻硅補鋰”三元鋰電池方案,磷酸鐵鋰電池在性能上無法滿足智己汽車的高端車型訴求。
智己汽車稱:“智己正在與寧德時代共同開發的‘摻硅補鋰電芯’技術,可以大幅度提升單體能量密度。未來智己汽車將在全球范圍內率先量產搭載該電芯技術的電池系統。另外,智己還在同步研發有別于當前所有成組方案的專利性的CTP技術,有了這兩項黑科技的加持,整包的能量密度將比目前行業領先水平高出30%-40%”。
那么,智己汽車是不是真的能夠依照這樣的品牌定位和產品定義,來講清楚“中國電動汽車”真正的身份呢?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