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下的東風人】劉培亮:不怕苦不怕累 黨叫干啥就干啥
記“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獲得者、東風鍛造有限公司退休職工劉培亮
疫情期間,做小區志愿者的劉培亮
參與鍛造廠建廠初期平整地基
1984年,劉培亮組織安排車間周末停電檢修
一九八二年,劉培亮(前排右三)與同事合影
(記者 蔡駿)“手捧紀念章,心里感恩黨。建黨一百年,我親身經歷了七十多年,看到黨領導人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為之感到驕傲自豪也充滿了感恩。”退伍軍人、東風鍛造有限公司退休職工、老黨員劉培亮激動地說。
劉培亮是河南周口市太康縣板橋鄉人,16歲當生產隊(組)會計,17歲在公社(鄉)當通訊員,18歲在永寧崗大隊(村)當民兵營長。19歲入伍,24歲復員,入職二汽,在二汽鍛造廠當電工一直到退休。
1964年,劉培亮在村里擔任民兵營長時,積極抓民兵訓練,維護社會治安,組織學習時事政治等。一次,當地遭遇大雨,河道漲水的緊急情況下,他帶領民兵疏通河道。在農忙季節,還帶領民兵幫助各生產隊(組)義務勞動,解生產隊燃眉之急,深受到大家好評,并由此獲得上級獎勵“一臺板車”。
1965年11月,劉培亮入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38軍133師。劉培亮是有線通訊兵,還負責宣傳板報,發展新團員,輔導文盲戰士學文化等。有一位安徽籍戰士不識字,經他輔導后認識了三百多漢字,可以給家人寫信了。因為平時表現出色,他的工作得到連隊指導員的好評,入伍一年即入黨。
在吉林大蒲柴河鎮參加電纜架設任務時,當時的電纜用的是一種銅包鋼電線,屬于軍用戰備通訊電纜。為了鋪設電纜,通訊兵需要爬上十八米高的電線桿進行高空作業,劉培亮在電纜架設過程中膽大心細,任勞任怨,不怕吃苦,最終該通訊電纜跨過了松花江。
1970年3月,24歲的劉培亮從部隊復員回到老家,適逢二汽在縣里招工,當時他了解到二汽是一個軍工廠,便決定報名去二汽“繼續革命”。他坐火車到丹江口,第二天坐船到漢江鄧灣碼頭,鍛造廠派人在碼頭接他們。
當時的十堰荒涼一片,鍛造廠只是一塊正在推平的土地,還沒有廠房的影子,廠里的職工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建干打壘房子。離鍛造廠不遠有一條六米寬的老白公路,下雨天,道路泥濘難走,車輛經過時,行人用傘擋住車輛濺起的泥水。
1970年5月,劉培亮被安排到長春一汽學習電工知識,所遇老師是一位清華畢業的高級工程師。劉培亮抓住機會,勤奮學習,三年時間掌握了電器控制、變壓器、直流電機構造及維修等方面知識與操作技能。
有一次上夜班,他搬上板凳,倒上茶水,恭敬地請師傅給他講龍門刨知識。老師結合車間里的車床、銑床、龍門刨床,對照圖紙給劉培亮一個環節一個環節講。劉培亮下夜班后回到單身宿舍,沒有睡覺,趁熱打鐵,把老師所講的知識根據記憶做成筆記,不僅加深了他對龍門刨的理解,筆記也在他以后的工作中一直發揮著指導作用。
1973年10月,劉培亮回到二汽,鍛造廠廠房已建起了骨架和低矮的圍墻,有的車間已經安裝了設備,可以小規模加工生產了。這時的廠房基礎墻面是干打壘的,遇到雨季,工廠設施就要經歷一次考驗。
1975年8月的一天,遭遇暴雨,馬家河水暴漲,淹沒了河灘鍛造廠辦公樓一帶。當時,劉培亮等25人正值夜班,想到使用6000v高壓電的中頻加熱設備線纜都埋在地下壕溝里,非常危險的是電纜溝成了排水溝。劉培亮趕緊和大家一起冒雨進行河道疏通,不久,增援人員趕到幫助一起快速地疏通了河道。鍛造廠領導到廠后看到劉培亮所在車間已排除風險,設備安然無恙,都松了口氣。
二汽建廠初期,條件艱苦,咸菜干糧用水煮,粗茶淡飯拌醬油。大家無私無畏忘生死,愿當建設二汽的奮蹄牛,在干打壘、蘆席棚里生產出了共和國的東風車。據劉培亮回憶,在鍛造廠黨委領導下,很多老黨員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聽黨和毛主席話,在廠里干活就像在家里干活一樣,不怕苦不怕累,分配干啥就干啥。
1984年,劉培亮在重鍛電工班負責鍛壓機維修,期間不斷推動鍛壓機技術革新升級。鍛壓機控制先是改繼電器控制,后改集成電路控制,1988年又改電腦控制。
1992年,因為新安裝的家屬區水電表需要有人維護,廠里調劉培亮去家屬區綜合管理辦負責家屬區電力的維護服務。就這樣,劉培亮此后一直從事家屬區電力維護工作直至2006年退休。因為這項工作關系,劉培亮和家屬區住戶非常熟悉,因此還擔任了小區業委會主任,后來在十堰基地家屬區“三供一業”改造中盡其所能,事無巨細,做好各類協調溝通服務。
退休后,劉培亮擔任了鍛造廠離退休黨總支部第四支部書記。作為支部書記,他處處關心困難黨員,有一位困難黨員因病成為植物人,劉培亮主動幫助申請了困難救濟金,困難黨員的家屬十分感動。劉培亮所在黨支部曾多次被東風公司離退休系統評為先進黨支部。2018年被評為離退休系統五星級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