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企新能源汽車產能擴張怎么看
7月25日,廣汽豐田新能源車產能擴建項目一期在廣州市南沙區正式投產,預計釋放年產能20萬輛,助力廣汽豐田進一步完善產能布局,成為其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征程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今年4月,大眾官方宣布,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位于合肥的大眾安徽MEB工廠正式開工建設。該工廠是繼上汽大眾安亭與一汽-大眾佛山的MEB工廠后,在華建立的第三家純電動汽車工廠。工廠預計于2022年年中竣工,首款車型將于2023年下半年投產。到2025年,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計劃每年可交付約150萬輛新能源汽車。

也是在今年,奧迪、大眾汽車及一汽集團近日共同發布聲明稱,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公司將落戶長春,本土化生產PPE平臺純電動車型。近兩年,電動化已成為奧迪在華戰略的關鍵一環。奧迪中國首席執行官安世豪曾表示,電動車業務將成為奧迪在華強有力的業務板塊,到2025年電動車型銷量將占奧迪總銷量的40%。
新能源車市上半年:東風壓倒西風
曾有業內人士稱,2021年合資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全面爆發”,將加劇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對于自主品牌來說,“狼”怕是真的要來了。
這兩年,跨國車企加快了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步伐,但船大難調頭。“通用福特們”早在幾年前就發布了雄心勃勃的轉型戰略,但至今缺少落地性的舉措。尤其在中國市場,福特仍處于自救階段,無暇顧及;上汽通用雖然宣布了電動化、智能網聯化戰略布局,并計劃在2025年以前推出10款以上基于Ultium平臺的國產新能源汽車,但這個時間點并不算早了。
日系“兩田”的技術路線聚焦于混合動力和氫能源,純電技術方面暫時沒有過硬的表現,這也導致它們一度有些被動,雖然在華推出了不少插電混動和純電動產品,但這類“油改電”的車型始終鮮有人問津;東風日產的軒逸純電也沒有攪起絲毫“水花”,就看即將問世的Ariya能不能給消費者帶來驚喜了。
一汽-大眾作為國內銷量最高的合資企業,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開始積極推動電動化路線,但結果卻差強人意。在上半年合資品牌純電車型中,表現最令人失望的莫過于基于MEB平臺的大眾ID.系列。首批上市的“兄弟”車型ID.4 X、ID.4 CROZZ上半年累計銷量不到3000輛。盡管大眾隨即上市了尺寸更大、性價比也更高的車型,但面對不斷揮舞價格屠刀的特斯拉和產品力不斷被認可的自主品牌,其市場前景同樣將承受不小的壓力。
而從整體表現來看,上半年純電動汽車市場基本被自主品牌和獨資的特斯拉瓜分殆盡,燃油汽車領域極為強勢的合資品牌則毫無存在感。在所有合資品牌純電動車型中,銷量最高為上汽通用別克微藍6,但月銷不足3000輛,上半年累計不足8000輛;第二名為華晨寶馬iX3,在今年1月官降7萬元后市場表現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月銷仍不足2000輛。
可見,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合資品牌相較自主品牌已不再具備溢價優勢。除了特斯拉之外,“東風壓倒西風”的局面正在這一新興市場不斷凸顯。
今年6月,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更是語出驚人,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自主品牌在技術層面已全面超越合資車企。他表示,就技術而言,自主品牌無論是造型工藝,還是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亦或是智能網聯、智能座艙等智能化技術,已經全面超越了合資品牌,正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同日,工信部相關負責人也透露,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的電動智能汽車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擴大新能源汽車產能成必然趨勢
合資品牌在新能源布局上盡顯頹勢,僅以今年5月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例,自主品牌為24.7%;豪華車為10.8%;而主流合資品牌僅有1.7%,表現實屬慘淡。不能再“躺著賺錢”,合資車企的心態顯然已經發生變化,頻頻擴大新能源汽車產能可見其的不甘心。
合資車企目前在新能源汽車板塊缺乏有效布局且產能不足,特別是由于“雙積分”政策要求,合資車企每年會產生大量負積分,必須加速擴產以提升新能源車型產能和產品滲透率,急于利用原合資企業的品牌優勢獲得好的積分態勢以及利潤。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指出,如豐田此前以混動車型為主,混動車型只能獲得0.5積分,而純電車型最高可獲得5分,差別很大。
而從全世界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歐洲2035年全部切換為電動汽車,電動化已是全球汽車產業大勢所趨。合資車企想要參與競爭,必須建新能源車廠、開發全新的新能源汽車平臺和生產線,加速完成轉型,以增強在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的競爭力。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合資車企在華建新能源汽車工廠將會成為主流。新能源汽車行業獨立研究員曹廣平指出,合資品牌自己不可能再獨資設廠,獨資設廠的成本高,并且還會出現新廠和合資廠爭市場,自己打自己的情況。
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則表示,根據2018年發布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傳統能源汽車產能受到嚴格控制。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改建、新建新能源汽車產能成為主流。對合資企業來說,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逆,觀察、等待期已過,需要快速發展才能跟上產業變革的腳步,增加新能源汽車產能成為必然。
失去先發優勢合資新能源汽車前景不明
合資品牌布局新能源汽車戰略的背后,顯然是看中該領域市場前景且打算分一杯羹,而其扎堆擴產新能源車型,曹廣平分析主要是為了爭搶以下兩類用戶:一類是在買合資混動車型與國產汽車之間作選擇的用戶;另一類是在買合資純電車型與國產純電車型之間作選擇的用戶。隨著國內用戶對新能源汽車認可度的大幅度提高,合資車企爭搶新能源汽車用戶,會給國內新能源造車新舊勢力都形成壓力。未來可能會出現傳統國企、民營車企、合資車企、獨資外企、造車新勢力、低速車企六方爭霸的局面。
而大部分業內人士則認為,如今傳統合資車企發力新能源汽車板塊,無論是在造車經驗,還是在品牌力上,都與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有著一定的差距,想要后來居上有些難度;此消彼長,擁有銷量基礎的主流合資車企,轉型前景并不明朗。
任萬付認為,從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在汽車行業中的份額在快速提升,但整體占比仍較小。合資企業的利潤依舊來源于傳統汽車,重心放在傳統汽車也屬正常。對于新能源汽車,除個別企業動作較大外,大部分合資企業仍處于“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態。以南北大眾為代表的合資企業在新能源汽車上已經開始發力,但由于定價過高、產品競爭力不強等原因,進展很慢,想要撼動目前的市場格局比較困難。
崔東樹也認為,合資車企的新能源產品目前表現較差,市場拓展需要一段時間,所以還未對造車新勢力和自主品牌形成壓力;而從中長期來看,相比造車新勢力,合資品牌對市場變化反應較慢,預計在新能源汽車板塊表現會持續偏弱。
的確,張翔也指出,從今年上半年的銷量來看,新能源汽車銷量中還是以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為主,合資車企的占比不超過15%。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或許5~8年之后,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會是平分秋色。
當然,合資品牌反撲也是一件好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越大,越有利于實現政府關于2025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新車總銷量20%的目標;同時,為市場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和更具性價比的產品。
當然,依托于國外百年品牌積淀的合資車企,積極轉型電動化讓它們正在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厚積薄發之下將帶給新能源汽車時代哪些驚喜,也值得期待。消費者或許更樂意看到百家爭鳴的盛況,更樂于見到的是產業鏈的完善與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