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稱無拆分電動汽車業務計劃
《華夏時報》記者從奧迪中國方面獲悉,位于長春的全新電動汽車工廠目前規劃和審批階段已完成,即將開工,計劃2024年底前竣工。通過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奧迪將持續拓展本土化電動化車型陣容,并將為基于PPE平臺的奧迪純電動車型建設全新生產基地。奧迪CEO杜思曼表示:“該項目在奧迪在華電動化戰略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大象”邁出關鍵一步
記者獲悉,位于長春的新工廠將是奧迪在華首個專門生產純電動車型的生產基地,總投資209.3億元,總占地面積246萬平方米。該廠規劃年產能將達15萬輛,將為未來奧迪在華車型陣容的電動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按照規劃,工廠將首先投產三款基于PPE平臺(平臺由奧迪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車型。最初生產的車型將包括一款純電動SUV及一款純電動轎車。
該項目主體公司為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迪一汽新能源”),是奧迪在中國第一家擁有多數股權的合資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注冊資本52.67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0%,Audi AG持股55%,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持股5%。
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施睿哲表示:“通過奧迪在中國的首家純電動車型生產工廠,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將為中國客戶帶來豐富、多元的高端電動出行選擇。”有業內人士表示:“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風云變幻,形成了以造車新勢力為代表的電動車市場爭奪戰,而PPE平臺投產的產品對于奧迪品牌搶占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十分關鍵。”
奧迪沒加快腳步的原因之一或許就是在新能源賽道上的起色并不明顯。乘聯會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奧迪e-tron銷量僅為1439輛。
而難以段時間內做出成績是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崛起正吸引著更多的參與者,劇烈的競爭導致一旦優勢不耀眼就會被市場忽略。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市場滲透率為13.4%,同比增長8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最大市場,車型選擇眾多、發展周期較長,已成為了所有品牌發力電動的沃土。與此同時,國產品牌的崛起正不斷侵蝕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在汽車行業,誰也不會懷疑像奧迪這類行業巨頭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但‘大象轉身’從不容易,不但要正面應對不確定性,比如研發生產的巨額投入和等量風險等,還要時常總結和反思自己在每一個關鍵發展階段的經驗與不足。”
電動化轉型將助其開啟新階段
即使在華發展電動化的程度不容易,但如今中國市場是奧迪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奧迪必須迎難而上。且最關鍵的一點是奧迪此前已正式宣布2026年開始,奧迪面向全球市場推出的新車型將全面切換為純電動產品;2033年將逐步停止生產內燃機車型,目標是最遲2050年實現零排放。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中國市場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自2022年1月1日起,溫澤岳接棒安世豪出任奧迪中國總裁,領導奧迪在華業務運營。在這個關鍵時期突然換帥,對于奧迪的在華發展至關重要,溫澤岳接棒之后能否成為“黃金十年”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奧迪能否迸發新的活力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要知道如今二線豪華品牌格局生變,“黑馬”紅旗銷量崛起,國內豪華汽車市場的逆勢而上與消費升級密不可分,體現了中國汽車市場正在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這樣的改變也意味著豪華汽車市場正在走入新階段。按照奧迪“黃金十年”的規劃,到2023年,奧迪希望在中國這一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實現100萬輛的年銷售目標。但想要達成百萬輛目標,就意味著未來3年復合增長率需要超過10%,而奧迪所要關注的已經遠不止銷量這一個問題那么簡單。
汽車評論員任萬付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如今豪華車市場藍海還很大,一方面是國內汽車消費升級趨勢仍然非常明顯,另一方面是豪華品牌產品、價格及渠道等仍將進一步下探,掠奪普通品牌的市場份額。這也就意味著奧迪準確掌握豪華車市場的藍海就是奧迪能否立于常勝之地的關鍵。”因此奧迪品牌若想強化其在高端汽車市場的地位和份額,那么加速電動化轉型,占領一部分高端電動化汽車市場就十分必要了。
奧迪計劃到2022年布局近10款電動化車型,其中5款車型國產;2023年,奧迪將在全球亮相首批PPE車型,并在中級、全尺寸車型細分市場繼續推進電動產品攻勢;2024年,奧迪計劃攜手一汽投產首款基于PPE平臺的電動化車型。
銷量方面,奧迪目標是將電動化車型的銷量在2025年提升至在華總銷量三分之一左右。
對于奧迪來說,電動化是一個轉型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深耕和努力,這將是不小的挑戰。畢竟現在還處于備戰階段,真正的戰爭會在兩、三年后開始,奧迪將如何應對未知危機并完成轉型,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牛小歐 翟亞男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