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汽車產業大會|智能電動汽車的2030
新能源車市的爆發還能持續多久?與燃油車相比,智能電動汽車是否有其全新的產業特性?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的加持,會帶來產業的頭部更加集中還是更加多極化?暢想2030年,對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和高階智能駕駛等核心要素作何預判?

2022年12月31日下午,在2022中國·廣州汽車產業大會現場,易車研究院院長、首席分析師周麗君,騰勢汽車首席執行官趙長江,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席忠民,理想汽車銷售副總裁劉杰,蔚來汽車企業傳播負責人馬麟,集度汽車銷售負責人李森就以上話題發表了各自的獨到觀點。網易傳媒副總編輯張齊任環節主持人。
周麗君:新能源車的核心競爭力是省錢
“真正的經濟危機沖擊并不局限在危機發生的那幾年,而是會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逐步顯現出來。由此可見,2023年,疫情對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車市的影響仍會持續。”周麗君稱。

整體車市承壓,作為國內汽車市場彎道超車的關鍵路徑,新能源汽車必然面臨巨大挑戰。周麗君認為,汽車行業必須深刻反思:新能源補貼持續退坡,為什么新能源汽車銷量反而在近兩三年突飛猛進?究竟是什么力量讓新能源車市抵擋住了疫情和補貼減少的沖擊?
通過以比亞迪為案例進行研究,周麗君所在的易車研究院找到了答案。“比亞迪之所以能夠挑戰傳統主力車型,成為新的車市領軍者,核心就在于為用戶創造了實實在在的優惠。”周麗君強調,幫用戶省錢,是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即便新能源汽車技術再先進,如果不能幫用戶省錢,照樣不能帶來銷量增益。換句話說,用戶真正選擇的不是新能源,而是省錢。假如哪一天燃油車比新能源更省錢,完全有可能再次迎來新的春天。
基于以上觀點,周麗君預判,未來幾年,中國經濟持續承壓,消費者購車更加理性,新能源將迎來黃金期。落實到數據上,2023年或將突破800萬輛、挑戰1000萬輛,2024年或將超越燃油車。
趙長江:智能電動車將在2030年實現“三高”
趙長江認為,2030年的智能電動汽車市場將呈現“三高”的特點。首先是高市占,高階智能駕駛的滲透率將提高到90%以上;其次是高度智能,整個產業將形成高度智能交通的物聯網體系;最后是高度集中,目前中國市場有100多個品牌、1500款車,未來這樣的情況一定會發生質的改變,80%的品牌都會被清理出市場競爭,從產品到品牌,再到公司、集團,全部高度集中。

此外,彼時的汽車市場還會呈現出全球化的態勢。無論是交通、信息、能源,還是碳中和,都會驅動全球化的共識,中國以及全球汽車市場都將以共同的語言去面對智能汽車時代。
席忠民:電動車將經歷二次革命
席忠民認為,政策、資本、科技、市場、產業鏈都會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從近幾年看,政策驅動力最大、資風口持續存在、技術發展趨于成熟、市場從2B向2C轉換、芯片\原材料等產業鏈影響長期并存,綜合成本低、技術得到消費者認可、體驗感大幅提升是新能源汽車得以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他預判,2023年,新能源汽車將迎來新的爆發式增長,滲透率至少將超過35%,甚至有望達到40%。但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會隨之出現兩極分化現象,成本控制力強、科技領先、用戶體驗好、資金充裕、產銷規模大的公司必然會向頭部聚集。面對種種挑戰,新能源車企應該怎么做?席忠民給出了兩點針對性建議:其一是堅持深度自研,其二是整合上下游企業資源,打造生態供應鏈。
與此同時,席忠民還提出了另一獨特觀點。他認為,經過過去幾年的發展,新能源汽車跨越了技術鴻溝,基本解決了續航、充電、安全、成本、殘值等痛點,算得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接下來,在電動化平臺的構建、電池技術革新、能耗優化、充電效率提升等方面,還需要經歷二次進化。
劉杰:智能電動車的能源與信息革命
劉杰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大推動力為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智能電動車由智能和電動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分別承載著汽車的信息革命和能源革命使命。
其中,能源革命需要考慮消費者與國家兩方面的需求。在消費者需求層面,消費者對能源的獲取是否便利,成本是否劃算,能源是否舒適、環保、零污染,這三大因素較為敏感。在國家需求方面,國家會考慮能源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能源供給安全、“碳達峰”和“碳中和”等需求。消費者需求與國家需求的共同推動,成為新能源汽車技術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至于信息革命,劉杰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正在進入軟件2.0時代。在軟件2.0時代,智能電動車是最好的人工智能母生態。首先,在感知、信息獲取方面,汽車是世界上所有設備中三維感知能力最強的設備,沒有之一;其次,在決策控制和計算能力上,汽車可以裝備最強大的算力;再次,汽車可以獲得有效的三維閉環學習場景;最后,汽車產業規模足夠大,可以支撐大規模、持續性的信息技術革命。
馬麟:高階自動駕駛滲透率將達90%
在馬麟看來,相對于燃油車,智能電動汽車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產業特性,主要體現在直銷模式、用戶體驗、產業垂直整合三方面。
互聯網公司的加入是否會讓這個產業更集中或者更分散?面對這一問題,馬麟表示:“大家提到智能化首先就想到互聯網科技公司,認為他們在智能化上有天然優勢。優勢確實有,但并不意味著互聯網科技公司在汽車領域就一定能取得比傳統汽車公司更好的成績。不管是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還是汽車公司,在汽車行業都不能贏者通吃,而應該是百花齊放。”
2030年,高階智能駕駛會怎樣發展?馬麟稱,他堅信,彼時高階智能駕駛的滲透率會達到90%。“這個數字哪怕不是一個準數,但選擇相信這一數字非常重要。如果選擇不相信這個數字,可能動作就會不堅決,對整個產能或整個品牌梯度的安排都會不一樣。如果選擇相信這個數字,不管是產品、品牌準備,還是營銷等其他方面,都會是另外一種景象。”他表示。
李森:電動車將無限趨近于現在的燃油車市場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集度將自己的產品定位為汽車機器人。至于為什么叫做汽車機器人,李森的解釋是,這是由集度所堅持的產品理念決定的,主要有三點:其一是能夠自由移動,集度旗下產品必須具有感知空間和決策的能力;其二是自然溝通,必須能夠用最自然的形式與客戶交互、交流;其三是自我成長,必須具備自我迭代的能力。
在李森看來,過去5年,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完成了所有用戶的初級智能汽車教育,大家已經接受了電動化;未來5年是智能化比拼剛剛起步的階段,建立基礎壁壘以及規模是競爭的關鍵;未來10年,則需要在技術上實現無人化,駕馭算法、算力、AI包括科技驅動的能力是核心競爭的要點。
放眼2030年,李森認為,屆時汽車市場會更加多元化,對于電動車而言,新車首購與家用第二輛車增購這兩大主要的市場已經完成了替換,電動車市場將無限趨近于目前的燃油車市場。至于自動駕駛,集度的思考是,從城市域、高速域到泊車域應該是連續的,即“三域融通”,一旦哪家企業真正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抓住了最重要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