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1000km續航的電動汽車已經落地量產了
續航里程焦慮”一直是阻礙電動汽車發展的一大難題,這就要求新能源汽車的“軍備競賽”要來到千公里續航。那么在這場比賽中,誰才是那位提前“撞線”的選手?11月19日的廣州車展,全球首款超1000km續航車型廣汽埃安AION LX Plus已經給出了答案。
從乘聯會公布的新的數據來看,2021年10月銷量并不樂觀,國內狹義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14.0%。不過,與傳統燃油車市場相比,新能源汽車卻呈現出逆勢上漲的趨勢。10月新能源車銷量達36.8萬輛,環比增長6.3%,同比增長148.1%。
能夠看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接受這一汽車新物種。作為電動汽車,其現階段“使命”還是落在出行端。隨著安全、充電痛點被解決,眾車企急迫想要解決續航問題。年初,蔚來、智己、埃安就已提出1000km續航概念,電動汽車續航競賽的跑道變的前所未有的“熱鬧”。
經過一年狂奔,首個1000km續航的電動汽車已經落地量產了。
邁入一千公里時代
依稀記得在今年國慶假期,不少電動汽車用戶在高速犯了難,即使配備了大電池模組、快速充電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在高速長距離行駛時依然會面臨“充電1小時,排隊大半天的窘境”。于是乎,輿論上又開始了一波新的抵制電動汽車風潮。
值得深思的是,雖然新能源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市場滲透率接近20%,但與傳統燃油車相比,仍非主流。不少抵制電動車的用戶向我們反映,影響他們選購電動汽車的根本原因都在于續航里程焦慮和充電難,尤其是跨城出行,如果解決好這一問題,那么電動汽車將正式與傳統燃油車展開角力。
究竟電動汽車擁有多長的續航里程才是續航競賽的終點,其實在年初多個車企宣布將推出1000公里續航純電車型時,大家已達成了共識。
按照目前國內城市的駕駛需求,電動汽車需要滿足高續航、低頻次充電的訴求。目前行業內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多是400-600km車型,跨城出行存在“安全感”不足的問題。
如果電動車續航里程達到1000公里,它也能滿足接近兩天行程的超長距離駕駛,相當于從北京到南京,中途不需要充電。如果僅是市區內使用,“月充”就能滿足。所以說一款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能夠超過1000km,帶來的意義將極其深遠。用戶的出行半徑將不被限制在城市里,跨省出行不在是“偽命題”。并且,對不少用戶來說,還可以在高油價的當下,降低使用成本。
11月19日,2021年廣州國際車展上,一款續航超1000公里的智能電動汽車正式亮相——廣汽埃安AION LX Plus。這款定位“智行千里純電旗艦”SUV,搭載了自研的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CLTC綜合工況達1008km,成為“全球首款超1000km續航車型”。
在新一輪電動汽車續航里程“軍備競賽”中,一旦有車企“撞線”1000km,這場續航競賽就將迎來終結。
埃安如何做到的
從技術路徑上來看,實現電動汽車1000km續航并不容易,因為長續航意味著需要更大容量的電池模組,由此增加的電池重量卻會降低車輛的續航里程。這就好比一桿天秤,左邊是大容量電池所增加的重量;右邊則是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兩者需要保持相對平衡的點。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三元鋰電池技術和磷酸鐵鋰技術的潛力幾乎被挖掘一空,在沒有找到新的正負極材料之前,鋰離子電池將很難有大的突破。外界普遍認為要達到1000km,必須是高能量密度電池堆砌。
直到埃安的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發布,讓業內眼前一亮。
該項技術是一個從材料、粘結劑、極片到生產制造等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近五十項專利的技術群。讓電池內部的硅負極片像海綿一樣柔軟有彈性,使硅在充放電過程中的膨脹和收縮被限制和緩沖,不會碎裂。同時,也像海綿吸水一樣,讓硅負極發揮大容量的優勢,儲存更多的能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絕非是“高能量密度電池堆砌”,而是系統整體提升。通過將系統質量比能量提升19.2%,“高集成系統”將系統體積比能量提升46.5%,“海綿硅負極”將電芯質量比能量提升19.6%,“耐寒負極新型電解液”讓低溫容量保持提升8%。四個維度的進化讓系統電量大幅提升至144.4kWh,實現1000km續航。并且,該技術經第三方權威測試機構按照國家標準工況進行續航測試,搭載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的廣汽埃安AION LX Plus可實現續航里程超過1000km,徹底打臉年初稱“車企靠的是堆砌電池”的看客們。
憑什么是埃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句話放在汽車產業中更為重要。近年來,隨著自主品牌市場占比逐步提升,中國汽車產業在經過野蠻式增長之后,日趨成熟,不少車企都開始從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尤其是電動汽車領域,在全球汽車產業中都是走很快的。不管出身傳統的新能源車企,或是新勢力,一舉一動都聚焦了市場和資本的關注。在這場席卷全球的競爭中,憑什么埃安一次又一次成為焦點?
一方面,潛心修煉內功。在新能源賽道還未開啟之時,行業還在猶豫摸索的十年前,廣汽就已開始電動化和智能網聯技術研究應用,并沉淀了大量的技術成果和人才儲備,遠遠領先于幾年前一些剛起步的新勢力。單是圍繞動力電池技術,就擁有超過600人的研發團隊、業內領先的電池試驗室、專業測試場和電池Pack生產車間,具備獨立的電池包自主設計和生產制造能力。
這也是埃安為什么能在品牌獨立短短一年,相繼推出彈匣電池系統安全技術、超倍速電池技術&A480超充樁、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為行業和消費者解決了電動汽車領域“安全、充電、續航”三大痛點。
另一方面,穩步推進戰略落實。在今年4月“廣汽科技日”上,廣汽發布了“中子星戰略”——深度開展動力電池及電芯的自主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戰略之下,埃安在半年期間步伐加快。8月,官宣混改,對廣汽的新能源汽車研發能力及業務、資產進行重組整合。10月,廣汽公告同意廣汽埃安自研電池試制線建設項目方案的實施,項目計劃總投資達到3.36億元,這意味著埃安在動力電池技術領域自研能力的又一次跨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當下越來越多自主車企意識到的問題。放眼整個行業,能夠實現電動汽車核心三電自研的車企并不多,尤其在動力電池領域,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將是解決未來產業發展的大武器。而埃安正在這一電動化技術突破的路上穩步疾行,
強大的技術研發團隊,加上集團層面的戰略投入,讓埃安這個年輕的品牌有了更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隨著搭載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的AION LX Plus量產落地,埃安已名副其實成為新一輪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