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蓬勃向上40年有何大政方針在指引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我國改革事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節點。4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經濟滄桑巨變,各行各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中國汽車產業,始終走在經濟發展的最前端,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蓬勃興起。
數據顯示,1984年中國汽車產量不到32萬輛;2001年,國內汽車產量達到234萬輛,17年增長了6倍多。截至2017年底,我國的汽車產銷量已經雙雙超過2800萬輛,連續9年問鼎世界第一大汽車產銷國。
這一路的成長,離不開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部署和指引。值改革開放40年之際,蓋世汽車特推出“中國汽車工業40年系列策劃”文章,首先一起來回顧下過去40年我國都制定實施了哪些大政方針?
1978年“合資經營可以辦”
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起點,提出了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國家大戰略。1978年11月9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對汽車行業作了一個很重要的批示,“可以合資,不但轎車可以,重型車也可以”。
在這樣一個重大的戰略背景下,中國的汽車企業開始積極引進國外的技術、國外的資金,汽車生產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幅增長,出現了很多合資企業。1984年1月15日,作為中國第一家汽車產業的整車合資企業,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誕生。此后,上海大眾、廣州標致、一汽大眾、神龍汽車等相繼出現。
1986年汽車制造業成重要支柱產業
1986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年)》提道:"把汽車制造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按照高起點、大批量、專業化和聯合發展的原則,以骨干企業為龍頭, 形成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 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濟南重型汽車制造廠以及軍工部門等汽車制造基地,同時改建擴建一批技術比較先進的汽車零部件專業化生產企業 。"
“七五”計劃明確提出將汽車制造業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并在政策上對轎車領域給予了更多的資源傾斜。此后,一些地方紛紛效仿將汽車列為當地經濟的支柱,自行與外資談判,建汽車產業開發區,建合資車廠,全國汽車制造廠的數量在短時間內達到百余家。
1988年“三大三小”戰略布局形成
1987年8月,國務院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北戴河,在會議上明確了在中國建設三個大型轎車基地的決策,并將轎車工業定點為上海、一汽、二汽三家。同時,會議明確了發展轎車工業這一決策,并對以后轎車國產化,提升轎車工業的地位具有深遠戰略意義。
隨后,在1988年,國務院在《關于嚴格控制轎車生產點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轎車生產布局的"三大三小"戰略,即國家只支持一汽、二汽和上汽3個轎車生產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廣州3個轎車生產點("三小"),而不再批準任何其他的生產點,唯一的例外是軍工系統的奧拓和云雀。此后,在1989年3月發布的《產業政策要點》中,把已經批準的轎車項目列為國家重點支持項目。
1994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
1994年7月3日,國務院正式頒布《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汽車產業政策,該政策明確了以轎車為主的汽車發展方向,首次提出鼓勵汽車消費,允許私人購車,對合資產品有了明確的國產化要求等。
《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第六章第27條明確提出"國家鼓勵汽車工業企業利用外資發展我國的汽車工業",這使得外資品牌直接在華投資有"法"可依。
同時,《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第六章第32條還提到,“生產汽車、摩托車整車和發動機產品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50%股比成為此后二十多年合資車企嚴格恪守的一道政策紅線。
此外,《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還確立了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自主發展汽車的思路,提出"高起點、大批量、專業化"建設轎車產業的戰略方針。"94版汽車產業政策"的出臺,無疑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對汽車產業的命運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0年鼓勵轎車進入家庭
2000年10月,十五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鼓勵轎車和計算機進入中國家庭。在中共中央的歷次會議中,這是首次闡明要大力振興汽車制造業,第一次提出要鼓勵轎車進入家庭。
鼓勵轎車進入家庭,表明政府已不再把轎車單純視為生產工具或公務專用;適時滿足家庭對轎車的需求,既可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也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達到國民經濟快速高質、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從這時起,“讓轎車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口號可以挺直腰桿,正大光明地喊出來了。此后,面向私人消費的汽車品種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市場。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
2001年12月11日, 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汽車市場隨之逐步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過努力中國汽車產業爭取到3年過渡期,即從2002年至2004年繼續實行汽車進口的配額許可證管理,汽車及其關鍵件進口配額在2000年60億美元的基礎上每年遞增15%。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有關部門對汽車整車進口采取了積極的引導措施,避免了整車的過度增長,同時促使進口汽車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使進口汽車成為國內汽車市場有益的補充。同時提出了有序競爭、優化結構、保證滿足國內生產需要的思路,有效化解了加入世貿組織可能對我國汽車工業的沖擊。
一方面,加入世貿組織后,進口汽車對我國汽車市場的沖擊并不明顯,汽車行業不僅沒有被逐年增大投資的外國同行所嚇倒,反而是生存能力在加強;另一方面,中國汽車開始大舉對外開放,長期受到抑制的汽車消費出現“井噴”行情,私人消費成為汽車市場主體。
2001年征收10%車輛購置稅
2000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規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對購置應稅車輛的單位和個人征收車輛購置稅,車輛購置稅實行從價計征,稅率為10%。過去十幾年來,該政策成為我國車輛購置稅征收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政府對車市行情調控的重要手段。
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7年,全國累計征收車輛購置稅26214億元,年均增長17%,其中2017年征收車輛購置稅3281億元。
2017年8月,財政部聯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征求意見稿)》,車輛購置稅征收辦法將由條例升級為法律,按照10%的稅率征收,不再變化。
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自施行以來,車輛購置稅運行比較平穩,為了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制定車輛購置稅法是重要任務之一。
2004年新《汽車產業政策》頒布實施
2004年6月1日《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正式實施,實施10年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壽終正寢。與1994版政策相比,新政策提出了品牌戰略,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鼓勵兼并重組,促進國內汽車企業集團做大做強,同時引導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和新型燃料汽車。
新政策首次將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與汽車消費政策合二為一,提出“培育以私人消費為主體的汽車市場。新《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第一條是這樣表述的,通過本政策的實施,使我國汽車產業在2010年前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新政策的頒布實施,有利于推進汽車產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提升國內汽車生產企業的產品品牌和自主開發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國產汽車銷售和服務體系,促進中國汽車生產企業適應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需要;有利于加快推進汽車產品法制化管理進程,保障汽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不過,該政策將在今年劃下終止符。今年8月4日,《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結束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協調司司長年勇9月1日在泰達論壇上表示,《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即將發布實施。有觀點認為,《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一旦實施,新能源汽車的投資項目核準審批將有望重啟。
2004年缺陷產品召回
2004年3月15日,《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發布,同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關于缺陷產品召回管理的行政法規。自2004年我國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以來,截至2017年年底已累計實施汽車召回1548次,召回缺陷汽車5673.8萬輛。
2012年10月30日,為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發布,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
2014年10月10日,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其官網上發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2015年12月9日第176號總局令,《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正式出臺,從2016年1月1日起實施,原《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同日廢止。
值得一提的是,《條例》施行后,我國汽車召回數量和次數屢創新高,僅2017年,國內各主要汽車產品生產者共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251次,召回缺陷汽車2004.8萬輛,在2016年突破1000萬輛的基礎上,增加77%,再創新高。
2005年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
《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于2005年4月1日正式施行,該規定要求在銷售汽車之前,經銷商必須獲得汽車廠商的品牌授權并實行備案管理,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汽車品牌授權銷售體系。于是,以4S店為載體的汽車銷售流通和售后服務網絡開始建立起來。而由此起來的,還有用戶對于4S店的怨聲載道,如4S店捆綁保險、上牌、加價提車、保養坑爹等。
好在新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已于2017年正式實施,同時2005版《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廢止。新《辦法》最大的特點在于“打破品牌授權銷售單一體制”,這在汽車流通領域里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新《辦法》取消了一直延續的廠商品牌授權備案制,減少行政審批的要求,允許授權模式與非授權模式并存。即所有的經銷商都可以銷售未經供應商授權的汽車品牌,只不過需要以書面的形式向消費者做出提醒和說明,并書面告知向消費者承擔責任的主體,這意味著以4S店為主的汽車銷售模式將會被打破。
不過,新《辦法》是否能對汽車流通領域的各利益方達成有效約束有待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汽車行業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移,在廠商與經銷商矛盾激化、市場發展的倒逼、互聯網創新力量的涌入等多種因素的合力下,行業將迎來大洗牌,未來的汽車流通市場一定是多模式、多業態并存的局面。
2008年汽車反壟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自1995年開始起草,歷經13年時間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該法對汽車行業影響較大,對傳統4s店帶來顛覆模式的變革,而4s店也不再是汽車售后行業中的老大。
自2008年《反壟斷法》施行以來,發改委就對汽車行業的經銷模式、商務政策、競爭狀況、價格情況開展了深入的調研,并于2014年開始對違反《反壟斷法》的企業進行查處。
為了破除車廠、零部件企業的壟斷行為,國家前后出臺多部法律、政策。2014年9月3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2015年9月國家標準委發布《汽車零部件的統一編碼與標識》、2015年9月八部委聯合發布《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實施管理辦法》、商務部2017年5月發布新《汽車銷售管理辦法》。
雖然打破車廠壟斷一直是政策方向,但是我國汽車反壟斷整體艱難前行,效果甚微。2016年3月,發改委發布《關于汽車業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指南》對汽車行業的壟斷行為進行全面厘定,包括縱向壟斷與橫向壟斷,明晰了壟斷和豁免的情形,劃定了紅線。作為汽車業反壟斷的重磅利器,《汽車業反壟斷指南》備受行業期盼,預計將于今年發布。
2013年汽車三包政策
2013年10月1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總局令第150號)正式開始施行。
統計數據顯示,汽車三包規定實施以來,我國新車故障率明顯降低,2012年我國汽車產品平均新車故障率為17.1%,2016年我國汽車產品平均新車故障率降至8.3%。另有數據指出,截至2018年10月,通過汽車三包信息系統備案并發布的汽車生產者共計152家。其中,國產汽車生產者116家,進口汽車生產者36家,涉及11463個車型及54800個銷售修理網點。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已經實施五年的汽車三包規定雖然涵蓋所有的家用汽車產品,但并沒有將新能源汽車,特別像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重要部件納入對應的換、退車條款中。
今年10月,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宣布,目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正在組織相關技術機構、行業組織對規定進行修訂完善。近期將加大汽車等產品三包工作力度,完善新能源汽車、平板電視等產品三包條款和相關標準,健全第三方專家爭議處理機制,同時探索建立產品三包信息公開平臺。
2018年汽車進口關稅再下調
2018年4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了我國在擴大開放方面將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其中之一便是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
今年5月份,財政部宣布,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將汽車整車稅率為25%的135個稅號和稅率為20%的4個稅號的稅率降至1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據了解,這是自1986年以來我國對進口汽車關稅做出的第十次調整。
面對這一政策,特斯拉、奧迪等車企率先對外公布最新車型零售價。同時,相關企業發言人也對外公布,面對中國政府這一舉措,大家均表示歡迎。同時進一步擴大進口車業務,推動汽車產業在有利的條件下實現更高速的發展,也與改革開放40周年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
2018年合資股比限制放開
與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同步的還有合資股比限制放開, 4月17日,發改委在《國家發改委就制定新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及制造業開放問題答記者問》一文中明確提到,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股比限制將全部取消。
7月28日,《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正式施行,新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規定,自2018年7月28日起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目前來看,率先放開的新能源汽車,讓籌謀多年的特斯拉在華建廠加速實現;打破不超過兩家合資企業的限制后,民營企業長城與寶馬順利牽手;而取消50%紅線,寶馬已計劃將其在華晨寶馬的持股比例提升至75%,繼而實現控股……可以想見,隨著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大,諸如此類的案例接下來會頻繁出現,中國汽車產業將繼續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而本土汽車品牌將迎來更全面且充分的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