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不起!多家上市公司甩包新能源車資產
【電纜網訊】過去幾年的投資均尚未帶來業績回報,新能源車的投資卻開始收緊。曾經高調宣布進軍新能源造車圈,但“看起來很美”新能源汽車業務無法帶來盈利,反而造成了虧損,幾番折騰后他們紛紛“夢碎”造車之路。
西部資源(四川西部資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從事有色金屬采選業務的公司,手握鈷、鋰等新能源動力電池上游礦產資源,但是該公司為打造“鋰材料、鋰電池、新能源汽車開發制造與銷售”的一體化布局,于2014年花費4.95億元收購了重慶恒通客車有限公司(恒通客車)和重慶恒通電動客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恒通動力)各66%的股權,進入整車制造領域。四年時間過去后,西部資源在2018年7月份以1.43億元的價格將這兩項資產拋售,前后交易直接損失約3億元。之所以甩賣恒通客車,是因為該公司在被西部資源收購的幾年內連續虧損,據西部資源往年的財報數據,恒通客車給西部資源帶來了累計超過6億元的損失。而恒通客車在2016年爆出的“騙補”事件不僅讓其受到行政處罰,更讓其融資能力下降,資金鏈緊張。
ST新海原本是一家聚焦通信網絡設備業務的公司,其在2016年以5.33億元收購了陜西通家38.07%的股權,還以2億元增資研發動力電池的江西迪比科,持股20%,從而構建了“大通信”+“新能源”的雙線發展模式。不過,陜西通家和迪比科在被收購之后業績表現一直不佳,2017年分別實現凈利潤-7190.12萬元和461.55萬元,2018年凈利潤分別為-1.85億元和-1.05億元。甚至在今年,ST新海因為與相關業務方的合同糾紛,其公司實控人張亦斌持有的股權遭到司法凍結。ST新海打算將陜西通家的股權降低至20%以下,目前這一轉讓還在進展當中。
比起西部資源與ST新海,京威股份是更為決絕要退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代表。京威股份原本是一家中德合資的乘用車內外飾件系統汽車零部件企業,但從2014年開始其決意造車,想要成為一家新能源全產業鏈公司。在2014年到2018年的四年中,京威股份在新能源領域總計投資約300億元,旗下業務包括參股長春新能源20%的股權、深圳五洲龍48%的股權、江蘇卡威35%的股權等整車公司股權,另外計劃投資開建秦皇島德龍汽車整車項目。但新能源造車業務給京威股份帶來很大的壓力。2019年上半年,京威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7.08億元,同比下滑41.38%,實現凈利潤虧損1.76億元,同比下滑171.72%。今年7月份,京威股份宣布終止所有新能源整車業務的開發。
而多氟多(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從氟化工領域進軍鋰電池和新能源整車制造。2015年多氟多花費1.5億元收購河北紅星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但幾年來紅星汽車進展緩慢,此前汽車業內有消息稱該公司已經陷入停產當中,經營堪憂。但多氟多在半年財報中披露,紅星汽車的業務仍在有序推進過程中。2019年上半年,多氟多實現營業收入19.54億元,同比增長15.23%,實現凈利潤0.83億元,同比下降36.32%,增收不增利。
幾年前開始的新能源造車熱潮中,還有大量的非上市公司。據經濟觀察報在2017年所做的統計,當時全國約有超過200家新造車企業,而所布局的產能超過了千萬輛,投入資金則超過了千億元。當時業內有專家發出警示,新能源汽車領域存在著過度投資的風險。
而進入新能源造車行業的玩家,除了傳統汽車制造商外,還包括互聯網科技公司、房地產商、家電企業等多個行業的陌生面孔。其中最典型的是以蔚來、威馬、小鵬等企業為代表的新造車企業,它們不僅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更成為資本界的寵兒,這幾家企業在短短兩年里的融資額度均超過或接近200億元的規模,也靠著巨大的融資發展成為新造車企業頭部車企。財大氣粗的地產商的大手筆更是令人艷羨,寶能集團豪擲66億收購了觀致汽車,而恒大集團則從2018到2019年上半年先后投資超過3000億元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創下了行業的投資之最。此外,格力電器在募資收購珠海銀隆未成行后,其董事長董明珠自掏10億元腰包注資珠海銀隆,將造車之路走到底。
但如今回過頭來看,這些發生于過去幾年的投資均尚未帶來業績回報。然而,就在這些新造車項目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新能源車的投資卻開始收緊,融資環境急劇變冷。這一方面與2018年國家出臺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對投資者設定了更高的門檻有關,另一方面與資本對于行業景氣度的判斷有關。最直接的例子是,前兩年造車項目獲得的融資消息滿天飛,動輒數十億元的投資比比皆是,而今年以來鮮有新能源項目新獲得融資的消息,理想汽車獲得5.3億美元C輪融資,已經是一個比較高的額度,但這一數字較此前幾年的融資額度已經大大縮水。
實際上,汽車行業作為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但是回報期比較長,通常需要3-5年的時間。而國內的新能源汽車造車熱至今剛滿五年時間,有的企業雖然完成了前期投入但面臨著無法轉化為收益的難題,更多的企業則倒在了前期投入的路上。
業內分析認為,隨著新能源政策退坡,以及2020年補貼完全退出市場的預期,未來的新能源車行業將走出政策導向的范疇,進入真正的市場與技術比拼階段,屆時一場更加殘酷的行業洗牌也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