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贏”鏈業界期待中歐加強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
新華財經上海6月22日電(鄧侃) 當地時間6月19日,歐盟中國商會與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簡稱中經社上海總部)聯合編寫的《綠動歐洲: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歐發展報告》(簡稱《報告》)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對外發布。中外各界專家普遍認為,加征保護性關稅最終會傷害歐洲汽車制造商和消費者并影響歐洲經濟,中歐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保持開放合作。
《報告》顯示,自歐盟宣布反補貼調查以來,分別有73%和67%的受訪中國企業表示反補貼調查對其歐洲市場銷量和品牌聲譽產生負面影響;83%的受訪企業表示其歐洲合作伙伴表達了對合作的擔憂,歐洲各類經銷商、租賃公司開展合作的積極性、配合度明顯降低; 82%的受訪企業表示對歐投資信心有所下降,72%的受訪企業表示其歐洲本地雇員對工作前景表示擔憂。

多數受訪企業認為,開征反補貼稅將顯著增加企業成本,加大企業展業難度,也給歐盟塑造良好的綠色經濟發展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歐盟中國商會會長、中銀(歐洲)董事長徐辰在報告發布會暨中歐企業圓桌論壇上表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是歐盟經濟政策“內顧”的標志性轉折點。當全球化悄然演變,近鏈化、友鏈化布局加速,催生了歐方的保護主義行動,讓包括商會會員在內的廣泛在歐新能源領域中的企業首當其沖。業界希望歐方客觀看待中國企業對歐盟和全球綠色轉型所作出的貢獻,切實助力中歐綠色伙伴建設。

針對西方所謂中國電動汽車“產能過剩”等問題,《報告》進行了專題研究,指出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被“選擇性”夸大,目前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電動汽車仍由西方品牌主導。一旦征收臨時反補貼稅,中國車企、歐洲車企以及歐洲市場消費者都將受損。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法國能源協會主席布里斯·拉隆德在會上表示,當下中歐間最不需要的就是關稅升級的貿易沖突,中歐汽車企業應該加強合作。中歐雙方通過對話協商來解決分歧是重要的,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正面臨激烈的競爭,這促使其將歐盟視為前景廣闊的市場。

愛爾蘭前歐洲事務部長、前環境部長迪克·羅奇認為,歐盟實現氣候目標離不開中國電動汽車,讓電動汽車變得更加昂貴將加劇人們對歐洲未來的懷疑,還可能引發別國的報復。中國在相關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而這些技術對歐洲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歐洲理應認識到這一現實,并與中國及其他潛在合作伙伴“坐下來”就阻礙歐洲發展的意識形態、政治和行政分歧找到解決方案。

比利時大學基金會執行董事埃里克·德庫勒內爾也指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也不利于歐洲經濟綠色轉型。一方面,關稅的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另一方面,關稅也會對歐盟的汽車制造商產生負面影響。許多歐洲汽車制造商選擇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并出口到歐盟市場的,關稅將增加這些汽車的進口成本。

歐盟中國貿易協會執行董事宋惠安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不僅為歐盟和全球的綠色轉型作出了貢獻,還在相關國家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中歐雙方需要采取統一、協調且緊急的行動來應對,才能取得勝利。
在與會專家看來,在汽車產業,中國車企是“后起之秀”,歐洲車企是“先行者”,雙方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礎,應尊重對方在全球綠色產業鏈的科學分工體系,充分開展價值鏈合作,有效利用中歐各自的比較優勢,共同開發全球市場。

上汽集團因38.1%的最高反補貼稅率成為此次歐盟反補貼調查中“最受傷”的中國車企。上汽歐洲公司副總裁袁映琛介紹,上汽集團一方面會采用一切必要的法律和商業手段來維護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會繼續深耕歐洲市場,推行既定的本土化戰略。上汽集團即將在法蘭克福建立工程研發中心,開展更多適應性的定制,同時上汽集團在歐洲工廠的選址活動正在緊鑼密鼓推進。
蔚來歐洲政府關系布魯塞爾辦公室負責人大衛·斯賓塞表示,中國和歐洲可以共同努力將彼此在創新、市場潛力和制造等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打造更好、更便宜的產品。限制貿易絕非解決方案,應促進貿易,促進資本的自由流動,應用技術的自由流動,融合技術、市場和制造。
博萃循環合伙人王雪認為,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成果源自所有供應鏈參與者的共同努力,電動汽車已成為中國多數消費者的選擇。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對歐洲產業發展沒有益處。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王耀表示,汽車產業發展上百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幾十年,中國汽車產業一直在向歐美企業學習。展望未來,全球碳中和之路還非常遙遠,新能源汽車之路如今才剛剛開始,“我們不希望看到比賽剛開始時就被判輸三分。”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歐盟中國商會與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歐盟中國商會會長徐辰、中國經濟信息社副總裁李月代表雙方簽約。
“中歐汽車工業已經合作40年,在良性競爭中擴大合作、實現共贏才是最佳相處之道。”中國經濟信息社副總裁、上海總部總經理季蕾表示,期待歐盟與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展更緊密合作,共同促進全球綠色經濟的發展。
編輯:林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