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派記者前往世界各地駕駛電動汽車
- 他們發現,經常討論的范圍焦慮問題在旅途中非常真實。
- 中國在其國家控制的充電基礎設施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即使在農村地區,記者也可以找到充電的地方。
電動汽車所有權的現實仍然是折衷之一。這就是《華爾街日報》的八名記者在為期三周的測試中了解到的,要求他們將電動汽車融入生活。實驗遍及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結果表明您的居住地確實會影響日常體驗。在底特律,分配的汽車是當地的雪佛蘭Bolt EV,而日產Leaf則分配給休斯敦和東京的記者。洛杉磯的記者得到了現代科納,北卡羅來納州的羅利,記者得到了捷豹I-Pace,在紐約市,EV是特斯拉Model3。在柏林,它是梅賽德斯-奔馳EQC。在上海,那是本地生產的別克Velite 6。

別克VELITE在上海。
總體而言,記者發現,電動汽車能夠很好地完成日常任務,例如差事和通勤。但是那些擁有車庫或停車場的地方,他們可以在一夜之間給汽車充電,他們的體驗更加順暢。在德國,記者威廉·波士頓(William Boston)必須從他家步行五分鐘才能進行夜間充電,而其他記者則完全依靠公共和私人充電站。
位置對于實驗對記者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國,記者詹姆斯·阿里迪(James Areddy)為其別克Velite 6充電了很多。該國的充電基礎設施由政府管理,并且正努力推動從ICE到EV的過渡。汽車制造商和購買者被鼓勵購買電動汽車,而這種推動的結果是,全球售出的所有電動汽車中有50%在中國購買。
在北卡羅來納州,記者瓦萊麗·鮑爾萊恩(Valerie Bauerlein)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在Jaguar I-Pace上進 行了133英里的公路旅行,耗時8個小時,原因是難以找到充電地點。密歇根州的汽車記者娜拉·諾頓(Nora Naughton)從密歇根州普利茅斯(Plymouth)行駛265英里,到下半島北部的熊熊沙丘(Sleeping Bear Dunes)行駛了30小時,途中寒冷的天氣使她的雪佛蘭Bolt EV的續航里程降低,充電器緩慢,在其中一個車站停留了六個小時。
不出所料,該組中的Tesla Model 3擁有最便捷的加油站時間。該公司強大的充電網絡使駐紐約記者李·霍金的經歷更加順暢-即使在某些情況下他確實必須等待充電。
幾乎所有參與測試的人都必須精心計劃公路旅行,并且在少數情況下,由于記者在上車前的收費水平不斷下降,他們感到焦慮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國家/地區的某些地區仍然缺乏充電基礎設施,即使您擁有遠程電動汽車,也可能最好將其作為第二輛汽車或租用公路旅行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