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捷:用心做好工匠
夏捷在進行產品質量檢查
通訊員 曾木成
“當工人就要用心做個好工匠,要用奮斗為青春抹上亮色。”這是夏捷在一次演講中說過的一句話。
作為東風底盤公司車輪工廠滾型車間卡車A班班長,多年來,他更是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在技術的不斷精進中,在工藝的創新改善中,在崗位的建功立業中,不斷踐行。“青年崗位能手”、“優秀員工”和東風零部件集團公司“QCD改善優秀班組長”等稱號,就是他奮斗青春的最好注腳。
自創“夏捷刻度法”
生產線“全能手”是夏捷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擔任滾型車間卡車A班班長后對班組成員的期待。
滾型車輪生產線,夏捷能熟練操作每道工序,是個名副其實的“全能手”。但從不會到會,再到精通,夏捷說期間的過程也是艱辛的。
剛接觸到滾型調整時,由于沒有調整工作經驗,遇到調整難題時,他也苦惱過,但他始終堅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虛心向老師傅請教,常常利用吃飯時間、節假日時間一個人在現場琢磨,在小本上記下許多滾型調整知識、難點、數據“秘方”。他發現以往的滾型調整更多的是靠經驗和毛估法調整,這里面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每個人調整部位的順序不同,每次調試用時不一,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當時每次調試報廢零件為3到6件,究其原因是換模調整的標準作業書不完善。
隨著經驗積累和技術日益精進,夏捷將調整部位順序統一起來,將原來需要毛估的地方進行刻度目視。經過反復驗證,他還制定了標準作業書,完善后調整用時由以往50分鐘左右下降為25分鐘,每次調試廢品數控制到2件以內,近一半調整廢品數為0。他發表的《完善調整崗位教材,降低滾型調整時間》課題獲“工廠群創項目”一等獎,零部件集團公司2017年以此命名為“夏捷刻度法”廣為推廣。
巧干樂干,開出高產穩產“妙方”
2019年滾型車輪生產,是滾型車間歷史上產量最高的年份,平均月排產是去年單月的最高產。如果工廠按原來的生產組織方法和制造節奏難以完成生產任務。
為應對高產,解決生產難題,夏捷集中班組成員開“小諸葛會”,通過“頭腦風暴”,得出換模調整、上班第一小時零件產出,是班組班產出的最大兩個制約因素。
分析問題后便是解決問題,他們利用休息時間更換工裝和調試,提前做好生產準備,加大鋪線零件數量等措施,有效解決了第一小時零件產出數量低的問題,生產效率顯著提升。班組輪輞班產由上年550件/班提升至650件/班,提升率為18%;合成班產由上年650件/班提升至750件/班,提升率為15%。
拿下高產任務,夏捷勇于擔當、身先士卒。他每天早早上班,檢查上個班次遺留問題的處理情況,做好物料準備,該換的工裝提前更換。班員們也都按約定適當提前上班,班前會早開幾分鐘就是幾分鐘的效率。正是靠黨員、骨干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靠全班員工苦干加巧干,保證了生產組織有條不紊和產品的準時發交。
巧干樂干,也是夏捷的一個明顯標簽。過去一年,他主持和參與完成的立項改善課題9個,小技術、小改善不勝枚舉。
車輪生產的許多崗位是重體力活。第一道工序上輪輞要靠人工搬運輪輞,是生產線上勞動負荷最重的崗位。有一次,夏捷參加工廠“巧妙機構”展示和培訓,想到用巧妙機構進行上料這一方案,應該可以解決人工上料勞動強度大這一難題。他將這一想法跟專家說后得到大力支持。之后,他立即行動,配合工廠QCD改善小組進行改善,通過加裝巧妙機構,使上輪輞自此不再用人工搬運,既降低了員工勞動強度,又提升了生產效率。
質量改善,是滾型車輪生產的迫切需要。2018年班組輪輞廢損指標為1.5%實際為2.3%,其中開裂項占整個輪輞廢損的93%。廢損影響效率更影響效益,夏捷看到廢損超標又心疼又著急。2019年,他將“降低一線輪輞開裂率”作為班組的重點改善課題。通過對現狀的把握和要因分析,他和攻關組成員找到“三因”應對“三招”,“三因”即板料彎曲度大造成重疊開裂、電極變形后造成開裂、精擴前擴張量大造成開裂為輪輞開裂,采取卷圓崗位員工挑選彎曲度大的板料單獨生產,對焊崗位員工對電極變形前進行預保養和預更換,精整擴張崗位加嚴精擴前擴張量這“三招”,取得很好的改善效果。改善后,班組全年輪輞廢損率下降到1.03%以內,達成挑戰指標。